张蓉
兰州市副食品基地建设中心,甘肃省兰州市,730000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它不但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农业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应用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和各行各业进行了相互的融合和渗透,并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当前在下农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网络信息推广体系,从而使得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化意识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
农业信息测度研究以及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尽管农业信息化部门产值比重呈现可喜的上升趋势,但从整体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发展情形不容乐观。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意识匮乏对建设进程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导致大部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不高,尤其对农业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定的认识,信息化意识相当薄弱。此外,由于在农村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民存在强烈的保守意识,很难信任网络,更不知如何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他们常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比如旁观性、从众性以及随机性,不懂得借助现代通信的优势使农产品的信息快速流通,也不善于获取农产品市场等信息资源,而上述现状将直接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主动性。
1.2农业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始终都是依靠粮食产量来提升农业生产力,且也是最大化地推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来作为食物发展方针的实施原则。我国农业部门制定推行的相关政策也是致力于增加农产量,注重良种良法,促使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但对于生产的农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占得销售优势,还有农民是否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却不太关心。虽然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过去确保粮食安全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致使出现了难以有效规避的供需不平衡现象。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着食物结构性供给不足,以及过剩这两大问题对农民增收还有市场的稳定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让农业资源与生产环境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新形势下,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转型发展的推进,对我国农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应与时俱进,结合农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不再沿用重产能的管理模式。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2.1搭建农业大数据应用的服务平台
要积极构建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一方面要利用手工填报、业务共享以及数据导入等方式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做好农业、农民、农村以及生态等不同主体的数据采集,加强对物联网设备的应用,积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提升采集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加工处理平台的建设,要实现对数据清洗、抽取以及转载等工作,从而将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还要做好建设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使用元数据工具拆分数据资源,并根据不同数据的纬度来进行组装,构建农业数据为主题的多维数据模型,更好地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
2.2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它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建立农业发展人才培训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第一,加强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骨干,领导干部要率先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就需要对现有农村骨干进行相关信息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完善村官培养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年轻力量扎根基层。第二,加强农业技术人员信息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教学,以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同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信息技术人员的加入。第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体,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实施者,又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因此加强对农民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培训十分重要。利用农业信息化平台,定期开展相关教育,以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2.3加大推广力度,强化信息化意识
在大部分的农业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农业信息化意识非常薄弱。想要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民身上的“小农意识”,同时加大推广力度,让每一个农民可以切实体会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建设的巨大好处。对此,不妨采取这样的策略: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示范点,同时加强宣传,利用示范效应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其次,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种植大户以及农业经纪人四大群体入手,对其进行深入的信息化指导。此外,由政府机关出面,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定期组织学习培训班,让每一个农民都有机会学习农业信息化知识,让农民在学习以及应用的过程中体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提升农民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收集农业生产的信息,咨询农业专家农业种植的注意事项,收集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现状以及市场价格,使信息化意识根植农民的心中。
2.4对农业信息分析手段进行创新、优化
首先,信息化时代下,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有效加强提升农业信息的分析能力,全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数据分析技术来促使农业信息变得更加科学、系统、专业。其次,采取信息化技术手段来逐步健全农业数据信息的分析预测系统和分析预测指标机制还有分析会商体系,以此来为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提供既准确又一致的信息导向,从而有利于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保障。最后,加快建设农业战略研究高端智库,全面结合农业管理问题和管理需求来进行前瞻性、针对性以及全局性地分析研究。
2.5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宽带,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完善的省到村五级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以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以及农业技术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数据库,以充分挖掘农业信息资源的潜力。第二,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以“金农工程”为发展契机,将分散在各孤岛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形成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以降低信息发布成本,提高信息发布的专业水平。第三,积极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积极开展可视化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系统”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农业领域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势,而“信息化”就是当下社会的趋势。由此可见,只有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使农业领域迎来全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赵春江.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目标研究[J].智慧农业,2019,31(3):15-17.
[2]刘绪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