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研究——以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姜燕
[导读]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所认可。
        上海同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所认可。论文从生态城市理念内涵出发,探究了生态理念下城市的都市空间区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结合河北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的实际案例,提出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规划思路,通过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规划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总结出应对策略措施,以期为同类型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分区;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及规模快速增长,城市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承载空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最基础性的前提,就是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导向,无一不体现着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作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城市规划需要以生态城市理念为指导,以生态城市构建为目标,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生态城市理念的内涵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直接思想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由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1]。而后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发展了其涵义,提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一种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从1990年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的召开至今,生态城市的内涵在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经济、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各方面不断得到丰富,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层出不穷。
        综合来说,生态城市是协调城市、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多个主体发展的复合系统,是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区域形态;它强调通过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系统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其规划是将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信息相融合发展的模式,生态城市注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旨在给人们提供更舒适和更高质量的生活。
        2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理念以生态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一致,要求将生态基础设施、文化历史保护、自然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规划出发点、规划的方法论、以及规划内容方面提出了新思想[2]。
        2.1以人为本为规划出发点
        人作为城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城市规划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人服务。因此,以人为本应当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宗旨及出发点,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前提,要优先考虑人的需求,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满足日常生活及节假日休闲游憩的需求;同时规划出适宜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规律的绿色生态空间和产业园区,以发展绿色高效的新经济、新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更高地统筹起生态、生活和生产三方面,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多个目标的协调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市民全方位的需求满足[3]。
        2.2整体协调的规划方法论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规划,必然是强调整体协调性的规划[4]。一是要实现人口和城市资源的协调。在生态城市规划中,整体上要对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个统筹,规划分区和规划单元上应协调不同区域环境、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与人口和经济产业的关系。二是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都市空间区,都市空间区的现状虽然是以农村、农业为主体,但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生态公共产品、土地资源、城镇化人口等要素,而且根据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经验,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走向都市空间区的统筹发展,特色小镇将发展成为经济活动和人口承载的重要空间组成,“田园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成为未来生态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典范城市发展模式[5]。三是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是指城市建设应以对生态环境最小破坏性,注重保护生态较敏感的区域,不断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2.3规划目标和过程动态化
        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必须要坚持规划目标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矛盾和新特点,动态地调整规划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这也是规划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生态城市规划以及后续建设,效果是否良好,取决于规划能否与人口、环境以及经济、基础设施等因素保持良好的适应性[6]。规划的动态化特征,一是体现在规划理念、目标和控制手段的动态演进;二是规划要保持弹性;三是在保证规划权威性的前提下,也要为实施过程中的局部调整预留空间,要能根据实际状况,实时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达到科学合理对生态城市进行规划的目的。
        3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
        3.1生态分区的规划
        生态分区,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空间构建的重要组成。在对城市发展规律和空间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预见城市未来存在的生态问题,事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给生态分区规划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7]。进行生态分区规划是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异质性以及敏感性为参考,将规划区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区、适度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并在城市功能评价指标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评价各个生态分区的发展情况。
        3.2生态单元建设的规划
        在规划生态单元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是生态敏感性的区别,使用行政区划的方式对生态服务的效果以及能力进行谋划。在编制生态单元建设方案后,把城市的功能当作核心,在各种生态单元特点的基础上制订更加完善并且详细的生态发展计划,从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系统地阐述生态单元建设的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3.3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指的是生态城市空间架构的有关特征,把生态单元作为划分的参考,在自然生态保育区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廊道形成辐射体系,在充分掌握好地区生态安全维度的情况下,更加深入地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探索和研究。
        4 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研究
        4.1项目概况
 
        图1 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区位
        邢台现有湿地面积2.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前的湖泊、河流流域,覆盖河道峡谷、浅山丘陵、城市平原、农田湿地等不同地貌的生态空间。本规划区地处太行山前浅山和平原地带,“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丰富,有植物300多种,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伴随着城市开发的侵扰与生态建设的缺位,导致山前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湿地面积与生态物种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成为生态建设的断层与薄弱环节。本次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旨在将城市近郊的青山绿水、生态人文空间纳入城市空间,实现“生态湿地群、城市绿色战略平台、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系统骨架、创新绿色空间动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六位一体。这对于邢台的战略升级,提高“一城五星”都市空间区的持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图1)
        4.2管控范围
        首先,基于双评价,运用底线思维,一次性划定生态湿地的管控范围,将河流两侧500米-2000米区域作为生态控制区,西至野沟门水库上游7公里,东至大陆泽接滏阳河 “一城五星”北边界,总用地面积约1143平方公里,远期扩展至“一城五星”5026平方公里。结合“三川五带”河道空间打造生态空间核心区,生态湿地核心区约369平方公里,并根据河道最小安全规模,结合现有防洪规划,确定河道的最小行洪边界。其次,将沿着三川五带两侧的生态空间以路或自然单元为界,纳入核心空间。沿着三川五带核心空间,将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类型相似性的生态零散单元(山脉、山体汇水面、河道支流、现有森林、城市公园等)通过空间的整合,纳入生态控制区,控制区约774平方公里.(图2)
 
        图2 绿色空间分布图
        4.3总体思路
        规划以构建生态城市为目标,将城市近郊的青山绿水等空间纳入城市,引导城市生态化发展。遵循全域自然的生态地貌空间主体,以水为空间主体与着力点,依托白马河、大沙河、七里河、牛尾河、小马河流域形成生态核心,构建起链接太行山与城市,面向一城五星的“三川五带”的空间结构,即北川、中川、南川生态湿地群及白马河、大沙河、七里河、牛尾河、小马河生态湿地(图3);同时在流域上游山体新建生态林体和整合自然林带,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生态大系统,引领指引“生态、城市和产业”协调发展。
 
        图3 三川五带的空间结构
        4.4水资源系统
        水资源系统是城市生态的基础性前提性条件,尤其对于邢台这样的北方少雨城市更是如此。面对邢台缺水的现实困境,规划基于水资源分析,提出构建具有北方生态湿地系统特征的水资源系统。对全域水量进行测算,打造基于水量平衡的“小河槽形式”的河道空间模式。并从水安全角度出发,综合水量测算,最终形成河湖联动的三级调蓄水系统(图4);一级水涵养空间基于水库空间的7个生态涵养区。二级水涵养空间基于调蓄控制的39个节点水空间。三级水涵养空间基于小坑塘的涵养型水面及小溪流空间。通过小河槽、多级蓄水、蓄排结合,逐级减小下游的防洪压力,形成7个生态涵养水库,39个大水面及若干坑塘水面和小溪流空间。
        通过构建三级水系统,一是能把夏季雨水存蓄起来,为全年的生态系统提供支撑;二是发挥起海绵城市功能,能保证城市在洪期的防汛安全;三是众多水面也成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4 生态涵养系统
        4.5空间结构
        本次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构建了自然生态基底—整合和新建蓝绿空间—重点打造生态景区—构建特色生态小镇的结构层次。
        首先需要蓝绿先行,以“绿满邢襄、水润古城”夯实生态基底,利用现有的河道、湖畔水系、自然山体林地、基本农田等自然生态空间,作为规划的生态基底。形成了“三川五带”生态湿地大空间结构,分别是北川、中川、南川生态湿地群及白马河、大沙河、七里河、牛尾河、小马河生态湿地发展带。
        第二步是结合地形地貌,针对山区、山前、城市、乡村提出不同的绿色构建策略,整合蓝绿空间。一是新建林带,沿着生态湿地主体空间区(主河道、支流、生态隔离带、湿地空间等)两侧,构建50-100米防护林带,新建的林带面积约46平方公里。二是整合现有林带,结合现有山体、林地及土规林地空间,将与河道接近的森林、公园等整合进林带空间系统。整合后的林带面积约102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在15公顷以上的有31个。
        第三步是打造重点生态景区和森林公园。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引导性规划48个森林生态公园,打造全域多样性的全域公园系统;赋予公园山水人文资源,引导性规划城景相融的16个主题旅游景区(图5);
 
        图5 公园系统的战略引导图
        第四步是构建生态特色小镇。沿着三川五带的主要生态空间,构建一条主游路,结合现状路网,延伸出树枝状的游览支路,通过支路将分支水系及周边的村庄景点相连接。重点打造特色小镇。结合生态湿地群都市区近郊产业与空间特色,依托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引导性打造12个特色小镇,提供旅游精品,开发高附加值的生态消费产品和模式。(见图6)
        4.6绿色发展
        结合生态湿地建设,通过空间创新,塑造新的空间拓展力,走三生融合有机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在邻近城市建成区,打造大沙河绿色发展带、白马河绿色发展带、七里河绿色发展带、牛尾河绿色发展带4个复合型都市区绿色发展带(图7),在产业带内有产业园区和其他城市功能设施,提供绿色供给、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等的绿色战略空间大平台。二是在太行山区以旅游为主,近郊依托城市化动力,以12个特色小镇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平台。(图8)
 
        图6 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旅游规划图
  
        图7 4大复合型都市区绿色发展带
 
        图8 特色小镇新旧动能转换平台
        5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5.1规划理念创新:明确引入生态城市规划理念
        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生态城市,但由于理念滞后,在实际建设中很多仅仅局限于城市公园的建设,生态城市理念并未得到全面体现[8]。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理念、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等常见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在实际规划中,生态城市没有健全的实施依据。同时,在一些城市和地区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经验的缺乏和管理体系的滞后造成生态城市理念仅仅停留在表面,生态城市规划落不到实处。
        本次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之初,就明确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着眼于构建一个从生态、人文、产业内涵的空间,一个从太行山体到大陆泽,覆盖河道峡谷、浅山丘陵、城市平原、农田湿地等不同地貌下完整风貌的一个生态空间。
        5.2优化执行生态城市建设措施
        5.2.1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是生态城市的基础性保障。由于财政支出的制约,加上生态这一公共产品不如别的投入那么快速显现城市政府的政绩,所以在很多城市规划建设中,重大生态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明显不够的。
        在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中,城市政府作出了巨大的投入,一是在土地资源上的投入,划定了生态湿地核心区约369平方公里,主要以生态保护与生态涵养为主,禁止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及公园之外的工程建设。在空间资源日益成为城市发展战略性稀缺资源的今日,决心非常大;二是在重大生态项目上投入大,规划新建46平方公里林带,确定近期植树造林绿化工程33862亩。重点推出太行山东侧的“溪地花海生态景观区”、白马河沿线的城市森林湿地主题公园区、太行山羊卧湾生态湿地景观区、襄湖岛国际生态湿地景观区和太行山前茶棚文化湿地景观区五大重点生态工程。
        5.2.3科学进行城市绿化建设
        有些城市在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绿色物种选择不科学,绿色生态工程规划不合理的现象。例如一味地种植树木而忽略了乔木与灌木等植物;过于注重对于外来树种植物的引进,很多外来引进的树种植物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单纯植树,而缺少综合系统的生态建设。
        本项目在规划过程中遵循全域自然、全地貌生态空间主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布局生态湿地、自然林地、人工林地、农田湿地等生态载体。同时在规划中提供了引导性的实施建议,如根据邢台实际情况,推荐选择法桐、栾树雪松等本土植物种类,建议选择性地引入鸢尾、地被菊、二月兰等外来植物。
        5.3 生态城市的重要支撑系统
        5.3.1创建水资源管理系统
        目前不少城市重视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建设,但缺乏对水资源系统性的考虑。水资源管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于缺水少雨的北方城市而言。不少北方城市雄心勃勃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实施阶段,都因为水资源缺乏,效果大打折扣。
        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本次邢台太行山湿地群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次的规划中,以水为空间主体着力点,构建一个具有水资源托底,水系统支撑的,具有北方生态湿地系统特征的生态湿地群;加强水环境治理,结合生态清淤,修复多元生境,实施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模式,重构良好河流生态环境。多水源补水改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构建多级生态系统。
        5.3.2 健全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有关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和研究如火如荼,但相应的规划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一是指引标准还尚未形成,缺少专门的导则指导生态城市的实践;二是缺乏专门的机构和监管平台监督建设的实施以及之后的运行。
        本次规划中,规划团队通过多次交流,反复强调生态城市的战略重要性,以及规划目的—指标体系—控制手段成果汇报展示,让城市管理者对于生态城市规划方面在理念、技术能力上有了提升。
        6结语
        综上所述,以生态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树立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并在规划实践中坚持相应规划原则,形成规划理念—规划原则—规划系统---管理体制的完整规划体系,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裨益良多。本论文以邢台太行山前生态湿地群规划案例,简要说明了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若干要点。抛砖引玉,希望能以此为我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成勇.关于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7(2):59.
        [2]杨乐.基于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2):67.
        [3]唐芳.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理念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23):109-110.
        [4]黄胜宏.城市规划与低碳生态规划[J].低碳世界,2014(15):29-30.
        [5]鲁长亮.小城镇城市新区城市设计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江北新区城市设计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9):14-18+5.
        [6]王林梅.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9):187-190.
        [7]谭振华.山东半岛沿海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3):258-260.
        [8]朱孟珏,周春山.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13,33(3):363-3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