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周芳 金治佳
[导读] 摘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其整体安全规划过程涉及对实验室特定因素的考虑和对各类支持服务的组织与提供。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摘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其整体安全规划过程涉及对实验室特定因素的考虑和对各类支持服务的组织与提供。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系统中必然会涉及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环境健康和安全专业人员以及实验信息专业人员等。因此,实验室安全研究和规划过程可能对管理信息化提出重大挑战。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
        1高校实验室安全与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安全信息分散在各种来源上,收集并将这些安全信息组织到操作程序中往往并非实验室工作实践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凸显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信息化管理是一套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搜集、过滤、甄别以及如何利用安全信息实现综合管理等[1]。在实践中,信息化管理要求能够收集和分析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系统地对实验室问题安全进行高效管理。因此,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其系统的综合评价、安全规划则需要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以制定严谨的操作计划来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相关信息和管理资源以及风险评估工具的实现更需要来自院校级的帮助与支持,以构建安全信息化管理框架,打造安全信息化平台,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实现科学高效管理,以更好地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最大化地发挥出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作用。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信息化的融合方式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融合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最基本方法是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在一定的经费支持下,引入已开发的软件、平台,借助外部力量补充信息化资源的不足,即外部融合。此类融合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且产品成熟、功能完善,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去,普适性强但个性化不足,缺乏针对性,引入初期不能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工作实际量身定做,需要后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磨合,逐渐完善,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满足本校需求的个性化软件。
        各高校学科种类多,人才资源丰富,软件开发等专业均为应用型学科,实践是探索科学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以课题项目、教学实践等形式自主研发实验室安全相关软件,最大程度实现学校内部资源共享和自我融合。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其根据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检查方式设计、开发的包含安全自查和假期巡查的实验室安全检查系统是以学校实验室改革研究基金项目为依托,在相关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积极研发下应运而生,先期学院试运行,后期将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使用[2]。学校通过人力互通和技术共享的自我融合而研发出的信息化技术软件,能够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是依托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应用型软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深入践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以科研带动实践,以实践促成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3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式
        新形势下,为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必须要将实验室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信息化安全管理。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监控预警系统,促进信息系统与安全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说明了建设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也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
        3.1安全管理措施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的框架内,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涉及危险控制系统的开发。一般来说,安全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实验室安全准入门禁管理:门禁系统关联安全考试系统,未通过考试者不具备进入权限。所有人员的进出均有记录可查,保证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安全性,有效保障实验室内人员生命安全;(2)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危化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源头开始把控、过程监控、末端回收处理,将危化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可控可查,实现危化品的安全管控。应根据实验需要及时调整所涉及的化学成分,以尽量减少其危害。化学试剂或其他适用的化学试剂的浓度,可采用化学还原法;(3)实验环境监控管理:可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工业传感器技术,对实验室环境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协助管理者在事故发生前获得危险报警,一键联系实验室负责人和楼宇负责人,显著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4)实验室通风管理:确定可用于实验室空间的工程控制和程序,以尽量减少暴露。此类控制的常见例子包括实验室空间的一般通风、挥发性化学物质的适当储存以及通风柜等局部排气装置的提供。如发生气体泄漏事故,联动通风系统将危险气体迅速排出。在排风管中设置防火阀并与消防中控联动,一旦发生火灾,防火阀关闭防止火势蔓延;(5)实验室信息展示管理:通过中控展示屏集中展示实验室动态,多维多样数据展示,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实时智能监测,自动触发预警系统,将实验室健康状态汇总集中展示,方便管理,做到数据可视化,应急智能化。


        3.2安全评估系统
        在实验室环境中,决定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关键因素是实验人员必须要清楚知晓化学实验过程存在的相关风险。除了所使用的化学品导致的直接危害外,风险还取决于人员对这些危险的暴露程度以及这些危险造成的潜在损害。因此,评估步骤须考虑此类因素,以确定在进行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时该采用何种审慎做法。院校相关部门应统一制定安全评估标准,为评估化学品危害及其风险程度提供支持。必须强调的是,由于统一分类的一般性质,各实验室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分析,以充分评估各自实验室环境中的化学风险。可采用多种化学危害评估方法,并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环境等相关的附加因素考虑其中。
        识别实验室操作中的潜在危险,包括审查要采取的具体程序和收集相关数据,以支持与之相关的风险评估。可能有用的数据类型包括基本危险分类、可能与实验程序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以及危险材料的处理和处置协议。有关化学和实验室危害的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来源中找到。评估实验程序中的风险是一个对收集的危险信息进行优先排序的过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实验程序和实验室环境中的具体条件指定风险评估排名标准,包括在实验过程中预计会出现的化学产品,以及可能影响程序进度和危害的物理因素,例如极端的温度或压力等。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及时了解信息来源以及提供这些信息的数据库的局限性和偏差。
        3.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的力度
        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中表明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安全意识的淡薄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匮乏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通常个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尤为重要。目前因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普遍采用课堂教学或线下培训的模式,受时间、空间、经费、人员等情况的制约,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3]。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可借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立线上安全教育培训和实验室准入制度。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手册、个人防护、化学试剂分类管理、实验室水电气使用规范、实验仪器设备使用与注意事项、事故预防与处理、安全应急措施以及消防器材使用等内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必须线上学习并累计达到一定的学分后进行线上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会颁发实验室使用通行证,方可进入实验室,通行证可设定有效期。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参考分数,如违反相关实验室的规定,会扣掉相应的分数,一旦分数扣为0分,则禁止进入实验室,须重新通过考试方可进入。这种动态化、闭环式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真正有助于师生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提高预防及应急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3.4建立安全检查的信息化系统
        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建立安全检查监督系统。首先对照安全检查的标准,对安全隐患进行汇总分析、全面梳理,制定安全隐患分级分类处置方案[4]。常规检查时,如果发现安全隐患,直接搜素安全隐患条目就可以生成整改通知书,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在一周内按要求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书,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方可重新使用实验室,针对安全隐患问题做到排查、登记、报告、整改和验收的闭环管理。安全检查的信息化系统对安全隐患的数量、类型、分布、整改情况等大量信息实时统计和刷新,为实验室安全形势预测分析和掌握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提高了隐患整改率和检查工作的有效性,有效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5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
        随着高校实验室的实验药品和实验设备的更新,原来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根据这一问题建议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监管平台主要采用门禁系统和高清摄像头相互配合的方式,在实验室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门禁系统可以保证实验设备的安全,即便有外来人员来校进行访问和参观,对于没有门禁卡的人员也无法随意进入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室贵重设备进行了保护。对于实验药品和其他物品,采用摄像头监管方式,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药品的储物间,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终端清楚地确定实验人员是否有违规的操作的行为,对取用药品的过程了如指掌。同时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终端查询实验药品的购买和使用记录以及药品是否在安全的保质期范围内,是否存有安全隐患等问题。信息化平台的监管模式再结合传统的安全检查方式,真正加大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监管力度,将实验室安全隐患消灭于无形。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所涉范围也较为广泛。信息化手段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让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明,穆建平,范卓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5-7.
        [2]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98-200,210.
        [3]曹以,赵璐.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3):48-48.
        [4]刘瑞璟,张铁柱,张洪信,等.入口压力对转套式配流系统空化的影响[J].液压与气动,2020(9):P29-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