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1706
摘要: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关于养老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不同老年人群对养老的实际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养老建筑设计中如何满足各类型老年人需求,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老年人的行为能力和生活习惯,梳理老年人在建筑物疏散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建筑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养老设施;防火疏散;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1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在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中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按照此标准对我国老年人数量展开统计,2010年老年人口占国内总人口比例为8.9%,2011年老年人口占国内总人口比例为9.1%,2012年占比达到9.4%,整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年底,国内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54亿,占国内总人口比例为18.1%,且其中达到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在2400万人以上,约4000万老年人丧失或半丧失自我生活能力。由此可看出,我国当前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图1
图2
中国发展基金会在《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针对我国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做出预测,2020年国内年龄≥65岁的老年人数量在1.8亿左右,占到国内总人数的13%左右;预计在后续20年时间内,年龄≥65岁的老年人数量将出现进一步增长,占比数量将达到20%以上。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国家在规划发展中,不断出台一些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施工建设标准,如:《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并在国内大力支持和投资建设一些老年服务设施,希望能够为老年群体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提升。
而随着近期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提出,势必对建筑中的防火疏散提出全新的挑战。
2防火疏散的影响因素
2.1老年人生理与心理行为要素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相对于专门的养老建筑,如何提升民用建筑的防火疏散要求,以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成为建筑行业当下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年纪的增加,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及其行为特点等多方面与青年人不同,因此,在消防疏散方面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2.1.1生理方面
衰老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面临的现象,随着衰老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听觉、视觉都将出现较为严重的下降,同时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减弱,使得老年人对外界产生的反应和行为都会逐渐减慢。再加上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也会逐渐呈现出退化的迹象,不管是脚力,还是身体其它方面的力量都明显减弱,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出现明显性减弱。
从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手部握力明显降低;身体在耐力方面出现下降,在上下楼梯时都感到较为明显的疲劳感;肌肉表现出乏力特征,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行动能力减弱。此外,受到注意力、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出现明显下降。
2.1.2心理方面
老年人在心理方面产生的变化并无太过本质上的变化,其产生变化多因为自身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收入出现降低所引起,如:老年人受经济来源减少影响,在生活质量方面可能出现降低,可能对他们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老年人而言,常表现出抑郁、孤独等心理。
2.1.3老年人的行为特点方面
首先,老年人的体能衰退,使得他们的移动能力、持久能力将会减弱,在面对上下楼梯时表现得较为困难;其次,由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减弱,使得其在面对外界环境中产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时,难以做出有效的判断,严重时可能会危及到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2.1.4认知障碍
老年人在感知能力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而这方面能力减弱可能造成他们在疏散撤离时,对方向失去感知,尤其在线路较为复杂的环境中,较容易出现迷路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摔倒行为。因此,在建筑防火疏散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对安全疏散通道、疏散专用电梯等做专门设计,确保老年人能够在突发情况下顺利撤离。
2.2建筑设计要素分析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其内部设计存在着较多影响防火疏散的因素,如: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安全疏散距离、建筑结构的楼层高低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老年人防火疏散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建筑设计时,除应当严格依照防火规范展开设计之外,还应当重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分析,基于老年人群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展开综合性考虑,从而提升养老设施疏散通道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3 养老设施防火疏散设计优化策略
3.1首层出入口设计
3.1.1合理规划首层出入口
在建筑疏散设计中,首层出入口规划设计属于十分关键的部分。如:首层的大堂区域常与许多公共活动区连接,如:棋牌室、舞蹈室、多功能活动厅等,为保证该区域疏散设计科学合理,通常应做到以下几点:保持视野开阔,且具有较为良好的通风效果;在首层大厅内部摆放桌椅时,应预留出足够的疏散通道宽度,且在区域内应避免摆放一些易燃、易碎的物品;入口大堂规划的尺度应合适,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带给人温馨的感受;门厅与交通核之间尽量不设置任何障碍物,使二者密切联系,保证老年人视野通畅性;设置的接待台应能够同时观察到各区域人员情况,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引导人员疏散撤离。
3.1.2适当增加疏散楼梯间出入口宽度
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疏散撤离时,如果楼梯间所在位置距离主要出入口的位置较远,此时在二层以上的老人经楼梯间撤离下来之后通过长会选择靠近楼梯间处的出口逃生。但从实际调查发现,在靠近楼梯间位置处的出入口,门宽通常设置为1.5m,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上层人员疏散到一层之后,一层靠近楼梯间的出口位置便会出现拥挤,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议适当增宽一层楼梯间出口位置的门体宽度。
其次应确保疏散门能够顺利打开,如果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打开,需引导老年人从安全出口撤离,为避免形成拥挤,该撤离段应避免设置瓶颈区域,同时保证走廊宽度在2.4m以上,尽可能提升逃生路径简单性,避免出现较大幅度的转角,以便老年人能够迅速完成撤离。
3.1.3适当增加首层楼梯间出入口缓冲面积
在疏散楼梯正对的疏散门能够顺利开启的情况下,老人从楼梯下来之后通常会选择该出口逃离,而在上层老人向下不断聚集时,首层楼梯前室位置的人员密度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模拟试验发现,在12m2 的空间中最多只能同时容纳9人,而当前许多首层楼梯间前室面积都在12m2 左右,为避免该区域拥挤影响到人员撤离效率,适宜对首层楼梯间前室面积做适当增大。
3.2疏散通道设计
3.2.1根据居住老人的类别差异化设置走廊宽度
从实际调查发现,当前老年人在逃生方式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对疏散走道宽度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老年人群的差异性,基于养老设施规范,控制疏散走廊的最低宽度,同时结合老人逃生方式及特点,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走道宽度。
通过实际模拟发现,对于介助、自理老人来讲,将疏散走廊的宽度设置为2.1m,属于最为合适的疏散宽度,在此宽度之下,能够由护理人员协助一名坐轮椅老人和一名介助拐杖逃生的老人同时前行;对于能够自理的老人来讲,该宽度能够同时满足三人前行;如果疏散走廊存在90°的转角,则应将走廊的宽度设计在2.1m以上,此时才能满足轮椅回转。
3.2.2疏散走道宽度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养老设施在电梯厅、大厅之中通常摆放有轮椅、展示牌、大盆栽等的杂物,在出现紧急情况进行疏散撤离时,由于这些杂物存在将会对走廊的净宽度产生影响,对疏散的效率造成影响。为了既提升区域内的观赏效果,满足存放的功能需求,同时达到紧急情况疏散撤离需求,在实际设计中可做以下设计:
首先,采用单侧布置房间模式,且将走廊局部位置做适当扩大,然后利用该区域来存放轮椅、清洁物品等;其次,可在靠近居室的一侧进行部分内凹设计,应用内凹部位来摆放花盆、座椅等物品,具体如图3所示:
图3外走廊局部放大图
在采用双侧布设房间的情况下,此时走廊处于建筑结构的内部,在设计过程中可按照如图4的方式进行设计,在满足走廊宽度需求的情况下,采用设置专门的内部空间和居室内凹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这些空间来满足轮椅存放需求。
图4内走廊局部放大图
3.2.3疏散走道通风采光
在出现火灾时,公共走廊作为主要的疏散途径,保持走廊内拥有较为良好的采光效果、通风效果,对老人逃生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降低烟雾对老人的不良影响。从实际调研中发现,如果建筑走廊应用“L”型、“U”型以及“回”型等形式,通常在转角位置处存在采光和通风不良的情况,且走廊最长的情况下100m以上,整个走廊环境较为昏暗,老人处于这种环境中较容易产生消极逃生心理。
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这种不良情况出现,可在走廊的转角位置处设计相对宽敞的公共活动区域,利用该区域来提升走廊整体的采光、通风效果,同时也有助于老人日常休息;此外,可应用设置天窗、内庭内天井等方式来增加走廊通风、采光,如果在走廊的尽端房间无法做到良好的采光,可在走廊上适当增加应急灯个数,便于在特殊情况下断电后疏散通道拥有较好的照明。
3.3楼梯位置设计
3.3.1积极的逃生位置
所谓积极逃生位置,主要指的是老年人在进行疏散撤离情况下,疏散撤离交通受到损害,此时老年人可应用第二种方式进行撤离。如:在“回”字型结构的养老设施中,如果仅在建筑内部设置楼梯间,一旦建筑交通核内出现意外情况,将会造成众多的老年人被困,影响到老年人逃生。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议“回”字型、“△”型此类环型封闭式疏散流线建筑结构,在其内部应配备两部以上的疏散楼梯。
3.3.2熟悉的疏散流线
当人们处于慌乱的状态下,进行逃生时首先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道路,考虑到这方面因素,可主要在三处位置设置疏散流线。首先,可在电梯厅旁边设置疏散楼梯,该位置属于老人日常上下楼主要场所,具有较高的熟悉度;其次,可在每层的公共活动区旁边设置疏散楼梯,该区域老年人也有着较高的熟悉度;此外,可在餐厅旁边设置疏散楼梯,餐厅内人员密集度相对较高,在旁边设置疏散楼梯,有助于老年人迅速撤离。
3.3.3明确的疏散导向
人群在紧急逃生的情况下,通常会首先选择导向清晰的电梯撤离,因此在楼梯间的前方应避免设置遮挡物,且可通过开设窗户,应用光线进行引导,让老年人能够更加容易的找到楼梯位置,且在光线作用下有助于刺激老年人的求生欲望。此外,在疏散走道上也应当设置明确的逃生标识,便于在火灾发生后,能够引导老人逃生。
4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速度,老年人设施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但是,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如何提升建筑的适老性研究和建筑的规范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使建筑行业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成为当代建筑从业者都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4-2014[S].
[2]老年人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探讨[J].杨杰.中国住宅设施.2018-12-31
[3]老年人建筑防火设计问题探讨[J].黄陈.消防界(电子版).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