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甘育山

发表时间:2021/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甘育山
[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即装配式建筑的出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利于缩短建筑施工的实际工期,在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对建筑资源的浪费,大大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广西贵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贵港  530300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即装配式建筑的出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利于缩短建筑施工的实际工期,在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对建筑资源的浪费,大大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实施。可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分析施工管控要点,为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空间更为广阔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
        引言
        从1994年住宅产业化理念在我国出现,就一直在探索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之路。2000年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及低碳经济的提出,面对建筑业高能低效,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的迫切需要,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再一次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热点,近几年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难以满足新型建筑管理需求。《“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2025年占比达30%,而当前占比仅为9%,装配式建筑迎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期”。随着装配式建筑政策越来越完善和大量试点项目的开展,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1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问题
        首先是政府政策标准不健全。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前期推广,产业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并且周期比较长,回报投资回收期较慢,故而很多企业积极性不太高,所以需要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和标准,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专业技术人匮乏,如设计人员、现场施工装配队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等。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施工工艺随之改变。在其管理过程中每个专业、不同工种、不同阶段的生产和施工变得更加紧密。相较其他制造行业,建筑业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行业,而且碎片化程度对生产率和绩效的严重影响是其他部门无法比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需各专业和各参与方之间紧密协作,专业人员可更好地整合这个碎片化的管理过程,优化管理。
        2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装配式设计过程
        与粗放型现浇结构设计不同,装配式建筑设计是一个集约化、精细化的过程。传统的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只要满足政策要求的预制率或装配率就可以,但在五位一体模式下,特别是融入了研发和制作,就要求项目在前期方案策划和初步设计时就进行多专业协同合作,统筹考虑当地政策、外部资源、业主需求、施工需求、经济性要求、制造要求,以及预制构件在生产、安装、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达到在结构安全前提下降低成本、快速高效施工的目的。同时在初步设计调整阶段还需及时更新预制率或装配率数据以满足项目要求。设计流程的规范化,预制构件的标准化非常重要。如果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复杂,标准化程度低,则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从而导致构件生产成本过高,施工超出预算,影响企业利润。如果实际项目中应用了研发的新技术,还需要整合各环节反馈的问题。新技术必须以精细化设计为原则,达到施工简易、成本优化的目的。必要时进行虚拟设计(排除理想化设计)以对产品标准进行迭代。例如叠合板出筋及支撑问题,在预制构件加工和施工过程中,叠合板少出筋甚至不出筋可以提高制作及安装效率,减小模具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叠合板少支撑甚至无支撑一直是施工方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进行时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飞筋、大板设计、新型预应力钢管桁架叠合板体系等。
        2.2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
        2.2.1叠合板板厚设计
        针对板厚主要有两种,分别是60mm×70mm、60mm×80mm。

那么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运输、浇筑等环节的考虑,其60mm是最小厚度,否则就需要增加应力。一般情况下,建筑刚完成施工并不会有过多的管线,所以在这其中使用70mm厚度就足以满足要求。但是,如果是精装修的建筑,那么因为管线较多,往往70mm厚的现浇板并不能够满足要求。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就应该尽量的将其厚度设计为80mm。
        2.2.2预制构件对方和吊装
        在堆放叠合板构成中,其地面应该保持平整,并让板底能够向下平方,不能够颠倒。在放置垫木过程中,应该将其放置在合理位置上,垫木必须要上下对齐,不得出现一角脱空的问题,要能够按照不同的型号、尺寸来进行堆放,其堆放厚度也不应该超过6层。在吊装过程中,必须要使用专门的工具来进行吊装,因为预制构件的形式和安装方法有所不同,那么针对叠合板和楼梯就需要能够采取不同的工具来进行吊装。
        2.2.3支撑体系设计
        在开始进行叠合板施工前,应该设计立杆来进行支撑,那么所选择的支撑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就是木模板支撑。这种方法是通过利用承插盘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施工,距离为120cm,在其顶端可以利用可调顶撑的方法,以此来调整支撑高度。在主龙骨上安装木块,其距离为200mm,次龙骨的周围使用废摸板条来对其铺设,并且在连接处通过使用海绵条的方法,避免漏浆。第二,铝膜板支撑体系。在设计铝膜板过程中,要在叠合板区域设计一条龙骨,以此来便于对叠合板进行支撑。在设计图纸过程中,要能够保证其立杆的间距不能够大于180cm,对于立杆间距过大的地方,应该在中间再增加立杆,在叠合板的下方如果要增加立杆,就必须要在安装预制构件前来进行增加。因此,就需要单独的制作三脚支撑架,以此来对立杆进行固定。在拆除支撑预制构件的时候,与现浇的结构相同,所以就需要能够对其支撑体系单独配备3套,因为三脚架只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就会拆除,将其运输到下一个施工地点。所以,在这其中只使用一套。
        2.3基于IPD视角的装配式建筑管理
        工程项目是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体,适配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是实现建筑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从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和多参与方组织等维度进行过探讨,但相比传统现浇建筑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在管理层面上涉及的维度要素更多,其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对管理的连贯性和持续性的要求更高,更需要从多维协同的角度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要素进行梳理。集成项目交付模式(IPD)的引进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多维集成协同的新思路。IPD旨在实现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进”,在IPD理念下,工程项目被视为由多个维度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在制定的合作协议下,通过各种要素共同协作而发挥作用。
        2.4优化预制构件质量
        建筑材料是保障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在加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时,需要对预制构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预制构件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考虑整个建筑工程的其他性能,包括防震性能、保温性能和装饰性能等,提升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
        结语
        随着行业及企业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视,各参与方逐步意识到装配式建筑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无限价值,但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壁垒问题。随着政府不断完善其政策标准、智慧化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性、信息流的整合等,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在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壁垒问题有待慢慢解决。如何突破壁垒,体现装配式建筑更多的应用价值,也是之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2]安凯歌,王晓维,廖小青.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研究[J].建筑经济,2020,41(9):49-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