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河南卫辉 451300
香泉寺位于卫辉市西北20公里处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依山势抱岩而建,寺院因近香泉而得名,2013年列为国家级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泉寺上溯自战国,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重修,唐开元十六年开凿石窟,现存窟龛、佛像等。后宋、金、元、明清历朝均有修葺或重建,是中原大地上唯一的完整的古代寺院遗址之一,素有“豫北第一古刹”“佛教小西天”之称。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历史上素以“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寒流、香泉甘洌、炉光夕照”八大景而著名。寺依山势分为东、西两寺,中间以山沟所隔。西寺有魏晋石窟、稠禅师殿(大雄宝殿)、千佛石阁、尊胜经塔(两座)等建筑。西山上千百个神龛密密麻麻地嵌在石壁上,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稠禅师殿从仅存的莲花柱础建筑基址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前有东西两座唐塔遗址,亦称尊胜经塔、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成(其中稠禅师石塔残毁严重)。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两塔的中间有千佛石阁,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东寺由青石踏步七十二阶可登至“南天门”。一座面阔一间、高四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穿石坊而上,迎面照壁镌刻卧佛画像一尊。东崖华严壁上有摩崖《大方广佛华严经》,左壁有千佛洞,窟高、进深各约3米,阔约2.5米,后壁雕刻着高约1.5米一佛二弟子,北壁凿有小佛龛184个,南壁凿小佛龛71个,每龛佛像一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历经千年丝毫未损。寺后有筑石方池,方不及丈,为香泉寺之源。因泉水清凉幽香,故名香泉。泉旁石崖上,有窝臂书“香泉”二字为小潞王所书,旁有线刻麻姑像,署名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麻姑像前香泉之上,新筑八角井一眼,泉水溢出。古佛殿后东北山崖之上有洗心洞,洞顶泉水四季常滴,寺周分布有舍身崖、滴乳崖、狮子崖、眺望台等自然景观。更为美妙的是香泉寺摩崖题名中的文字之美。
还是来品味一下……
1.乐山观澜,寻探香泉。仰思孔孟,仁智欲全。
此则题记刻写在西寺稠禅师大殿前东佛塔的东侧面。高25厘米,宽21厘米。4行,正书。尾有“禹都石谷志”。说实在话,直到现在,我还没弄清“石谷”是谁,属于哪个朝代。但不影响这则题名的意境之美,让我的心灵为之颤栗。首句的“乐山”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朱熹集注:“乐,喜好也。”而“观澜”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抱着“乐山”“观澜”的心态去探寻香泉之美,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去明白圣人的教诲,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如此才能做到“仁”“智”俱备,从而达到人生的极致啊!
2.经涉乱流,冯陵迭嶂。始达幽源,而观妙象。
此则题记刻写在西寺稠禅师大殿前东佛塔的背面。高36厘米,宽27厘米;4行,正书。尾有“文谷”。经考证,此“文谷”即山西汾州人孔天胤,字汝锡,号文谷,又号管涔山人。嘉靖十一年(1532)榜眼。曾任陕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不久又降为祁州知州,后擢河南按察司佥事,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陕西按察司、右布政使,转河南左布政使。其为官清政廉明,颇有政声。孔天胤以精研理学闻名于世,最早提出诗歌创作的“神韵说”;更有甚者,有人说他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他来到香泉寺,涉乱流,越迭嶂,其目的是“达幽源”。历经艰难险阻,找寻“幽源”,探求事物的本质,颇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趣。“象”再“妙”也是“象”,重要的是“源”是“心”,惟有心灵的宁静和超脱,才能视万象变幻而不动,实现超越自我的极致,这不正是参禅的宗旨吗?
3. 绝壁凌霄,孤松挂月。鸿蒙始分,巨灵双辟。
此则题记刻在封神谷的入口处不远的东边崖壁上。两块平整略显内凹的石块,形成近似南北相对的门扇半掩之状。南边那块刻“绝壁凌霄,孤松挂月”,北边那块刻“鸿蒙始分,巨灵双闢”,后附“笃斋文谷同题”。分4行。每行高140厘米,两行总宽70厘米;每字高36厘米,宽31厘米。“文谷”即孔天胤,“笃斋”即汤绍恩,皆为明代名士。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太美了,太壮观了,悬崖绝壁,峭立万仞;孤松欲坠,冷月可揽。无穷的峭冷,无边的孤寂,时光静止,万物无声,战乱、疾病、灾荒、情愁,到此皆化为乌有,清风明月即我,我即为清风明月,这是一种多美的人生境界啊!后两句即物想象。地处谷口,两边峭壁,巨灵挥手,天地始分。红尘滚滚,追名逐利,反而丧失了生命的本真;从此谷而入,去寻找宇宙起源时的混沌,去体悟生活本来的真正意义,这不正是旅游的真髓吗?只不过时移世易,灵谷变迁,现在的封神谷已没有过去的神峻和清幽了,但不能忘了前人的教诲,不能丢掉了游览的根本,这才是该石刻存在的意义。
4.康熙廿二年正月,出水一泉,为计。
毫不夸张地说,这块石刻是我最早发现的。它在东西寺中间峡谷西边的一块壁间平台上,可见,至少在清康熙年间,这块平台上是有建筑物的。石刻呈长条状,单字高19厘米,宽15厘米。刻写的内容很简单,但那种目睹“出水一泉”的兴奋感扑面而来。过了三百余年,山民们那种目睹自然变迁和上天恩赐的质朴的快乐依然让人陶醉。
5.心台
此题字刻在洗心洞外的大石块上,它是前两天暴老师刚刚发现的。大字,双线勾勒,上“心”下“台”。“心台”为佛教语,指清净之心,以其洁净如明镜台,故称。《坛经·行由品》:“(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种解释颇有禅味,很不错。但我认为也可做另外一种解释。古时,“台”与“臺”是并存的,表达上述之意时是要写成“臺”的,神秀、慧能的偈语在古书中根本不可能写成“台”,是必须写成“臺”的。因此,此处的“台”从口,(以)声,读yí,喜悦之意。《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不台”就是不高兴,不喜悦。后来,这个义项写成了“怡”,“台”“怡”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如此说来,“心台”即“心怡”。你想,游人攀登至此,钦慕而进,洗心而出,怡怡而还,岂不美哉!
6. 巍巍法相镇青山
严格地讲,这不是摩岩石刻,而是石柱上的楹联。从声韵判断,应为下联。联语不完整,属于残联,但就如断臂维纳斯一样,给人以源源不断的美感的冲击和震撼。法相庄严,佛法无边。功名利禄,绿水青山,在佛法面前,皆无需妄想执著,所谓“无心于伏物,而物无不伏”,惟有心不被境牵,才能明悟佛法之真谛。“巍巍法相镇青山”,大气磅礴,洒脱自得,非跳出尘海、悟透法理者不能为。据推测,此柱应为香泉亭之物。在现在香泉井台旁,有一块垫地的亭柱构建,残留“滚滚澄”三字,或与“巍巍法相镇青山”为对句。但“巍巍法相镇青山”砌在东寺半山腰废弃的渠道里,“滚滚澄”铺在地下,实在令人痛心。我建议,将来复修香泉亭时,把二者起出来,砌在亭柱上,让残破成为一种美,那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啊!
卫辉是座千年古城,千年古城就要有千年古城的千年风华,最起码在语言上,卫辉古城绝不能也不可能输给别人。我们有太多的美得让人炫目、让人迷乱的佳言丽句,为什么不去好好地咀嚼和品味呢?我希望朋友们再去香泉寺游玩的时候,领着孩子,在那些苍老的文字面前多驻留一会儿,哪怕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能驻足就行,能品味更好,能领悟到其中的韵味那就是最最幸福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