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省宜昌市 430000
摘要:五峰发展红茶的有利条件包括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五峰古茶道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遗存;良好的生态环境;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具体对策是复兴宜红茶品牌,助推产业升级;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制茶技艺;保护古道遗存,带动乡村旅游;培育市场,建立物流中心。
关键词:发展红茶产业;有利条件;对策研究
五峰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茶源地和宜红茶的家乡,通过抢抓万里茶道申遗机遇,重点发展茶叶特别是红茶产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本文将就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展五峰红茶产业提出一些建议、对策,供相关学者、专家参考。
1 发展红茶的有利条件
1.1 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据《湖北茶叶贸易志》记载:“1824年有广东茶帮携大批江西制茶技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精制红茶,转运汉口。到民国初年,达到22家。”[1]其中,源泰、新泰是俄商在汉口设立的洋行,另外其他汉阳人开设的茶庄大多也有俄商背景。
宜红古茶道(五峰段)沿线示意图
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王家冲设立五峰精制茶厂,成为湖北最早的国家茶叶加工企业之一。中国茶叶公司还在五峰渔洋关建立宜红收购处专门收购鄂西五峰、鹤峰、长阳和湘西石门等地的茶叶,然后从渔洋河入长江转运到汉口出口前苏联和蒙古等国。
从十九世纪开始,渔洋关一直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声名远扬,“驰名海内”。1943年12月湖北省建设厅〈厅号1042〉《复兴五峰茶叶计划书》中写到:“查五峰为鄂西重要茶区,所产茶叶曰‘宜红’,昔年运销国外,颇有声誉”。[2]《五峰县志》这样记载民国初年的渔洋关茶叶贸易:“鼎盛时,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素有‘小汉口’之称。
汉阳桥始建于1862年的清同治年间,由汉阳茶商出资建造,是五峰城西及恩施、鹤峰等产茶区到渔洋关的运茶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到如今已有150多年。
1.2 五峰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遗存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五峰发现一条距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的古茶道,被称为湖北十大新发现之一。五峰全境约300余公里,沿线有古石桥、骡马店、碑刻、摩崖石若干处,直达渔洋关古茶市。江荻君在《宜红区调查》中这样写道:
“由鹤峰到渔洋关360里,经九峰桥、垭坪、燕子坪、清水氽、岩板河、阎王鼻子、三板桥、五道河、杨柳岭、瓜楼湾、钉子铺、杨花子岩到渔洋关。沿途人烟稀少,路险道窄,骡马难行,专赖人背,每人可背百斤茶叶,往返一次须时13天。由五峰到渔洋关有120里,经香沟、街店子、白鹿庄、红岩岗(垴)、翻十五里陡岩,经千庄、荒口、洞口、长乐坪至渔洋关。途中翻十五里陡岩,时为最险,人骡经此,稍有不慎,即有摔倒岩下的危险,此路往返一次需时四天半。由长阳星岩坪到渔洋关有240里,经磕膝凸,下道儿拐,上得胜垭、楠木、火茂洞、沙子垭,经五峰至渔洋关原路到渔洋关,此路往返一次需九日。由湖南石门泥沙至渔洋关有120里,经梯儿岩,即到渔洋关。道路坎坷,人行很危险,骡马更不能行,此路往返一次需时四天半。”[4]
宜红古茶道路线图
后来,五峰文物普查人员又在柴埠溪大峡谷等地发现了100多公里古茶道遗存。据考证,那是长阳城五河到渔洋关的毛红茶运输线路,基本完整的路段有30公里以上。大量的遗址遗迹和史料证明,五峰茶道是中俄万里茶道湖北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万里茶道过去兴盛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
1.3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红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
五峰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与世界上许多同处北纬30°线上的著名自然及文明之谜一样,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河流湖泊瀑布清泉无以计数,植物种类更接近欧洲的总和,成为世界公认的"最神秘的生物王国"。五峰还是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市,达到82%以上,拥有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等生态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五峰镇小河村九环坡茶园—采茶能手“茶山七仙女”为毛主席寄茶的采摘
1.4 茶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峰茶产业一直长盛不衰,延续着悠久的历史。2001年,五峰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2004年,五峰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2012年,“五峰绿茶”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地理证明标志;2013年,“五峰宜红茶”荣获国家农业部地理保护标志,并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16年作为十大公共品牌之一向全国推荐。与此同时,湖北采花茶业公司等茶叶企业先后发展成为国家和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余万亩,产量达到2万余吨,实现茶叶农业产值10亿多元。[5]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青岗岭茶园
2 科学制定对策,助推发展红茶产业
2.1 复兴宜红茶品牌,推动产业升级。
打造茶叶品牌,推动产业升级。保护宜红品牌。以“五峰宜红”为商品名,以五峰宜红茶都有限公司为主体,对“五峰宜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推介”的原则进行打造。培植传统加工企业。对现有的中小加工企业,实行一定的政策支持,支持他们增加加工点,力争有20家左右的茶叶加工企业入围规模以上企业。筑巢引凤。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全国500强企业和1-2家国内知名茶企落户五峰,建立红茶加工基地。开拓市场。以万里茶道申遗为契机,在俄罗斯、蒙古和中亚地区建立红茶直销点,提高五峰红茶市场的占有率;在省内外发展10000个茶叶销售网点,让五峰红茶走出湖北,在全国的主要茶市都占有一席之地。
狠抓基地建设,提升技术含量。严格按照“公路硬化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沟渠贯通到园、设施普及到园、标准化技术到园”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三年内建成欧盟基地5万亩和有机茶基地3万亩,跻身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出口基地县行列。加强农药监管,建设一批生态示范茶园,促进茶农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再粗放经营,不断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
2.2 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制茶技艺
宜红是中国三大传统红茶之一,代表着中国茶艺的传统水平,是“中国制造”的标志产品。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推进过程中,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茶叶技师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从小就立志种茶、做茶、销茶,以茶为业,以茶为尊。一是把黄足三故居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黄足三故居及其墓址进行维修,纳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让珍贵的资源不再遭到破坏。二是关心宜红茶制作传承。解放初期,中国茶业公司汉口茶厂厂长、武汉大学茶学系主任冯绍裘多次来到五峰等宜红核心茶区,亲自指导生产,传授精湛技术。冯绍裘在中国茶叶界有“冯鼻子”之称,名气很大,属于泰斗级人物,桃李满天下。我们一定要重视推介、申报宜红茶制茶工艺传人,让他们至少能够有一人进入全国红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列,数人进入湖北省红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列。三是建立宜红茶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聘请中国最杰出的红茶制作大师,来五峰弘扬传承红茶、绿茶技艺,让新的茶叶制作工艺传承人脱颖而出,再次攀登茶叶制作的高峰,打造新时代的中国精品。
2.3 保护开发古茶道遗存,用茶文化带动乡村旅游
珍惜遗产,保护万里茶道资源。首先是逐级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要敞开渠道,逐级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力争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取得突破,填补五峰的空白。其次是采取过硬措施保护维修古道。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95%以上的古道、桥梁损坏严重,甚至面目全非,几乎没有交通运输功能,特别是那些来自各国和各地商人开设的茶庄,早已不复存在,甚至无人知晓。万里茶道留下的遗址遗迹众多,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文物价值,是五峰境内最重要的文物集群,需要将专项保护、维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然后妥善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古茶道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要在古茶道沿途重点打造三台坡、茶园吊脚楼古建筑群,采花台客栈、茶庄建筑群,东门城墙,柴埠溪梯儿岩石碑石刻群和渔洋关古茶市,形成乡村旅游的核心景区。再则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五峰古茶道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洋关当年作为鄂西最大茶叶市场的主要支撑点,需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系统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底蕴深厚的历史。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此打造一条连接鄂西、湘西的古茶道黄金旅游线路,为宜昌红茶、绿茶产业健康发展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重现清朝和民国鼎盛时期“宜红”工夫茶的辉煌。
统筹安排,在旅游规划中要充分体现茶叶元素。在县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乡(镇)、村和相关部门对本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普查,为资源评价、规划编制、策划项目提供依据。建立项目计划推动机制,做好旅游与精准脱贫、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旅游策划上要充分体现茶元素和万里茶道元素。五峰以茶命名的村庄很多,如“茶园”、“茶湾”“茶丘”、“茶园坡”等等,在规划最美乡村、最美村镇时,千方百计要突出茶文化的特点。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古茶道梯儿岩段
加强推介,扩大茶文化影响。编辑相关书籍。集中收集资料,把康熙、顾彩与五峰茶,杨守敬、冯绍裘与宜红茶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紧密联系起来,系统编辑出版一批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全面介绍宜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现状,传承历史记忆。利用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排练新的京剧《茶山七仙女》,充分展示宜昌茶文化的魅力;利用宜昌非物质文化丰富的优势,挖掘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等传统艺术形式,推出一批与茶树、茶园、茶道、茶具、茶人以及茶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讲好宜红故事。在宜红茶区,要组织一批批志愿者,带头喝宜红茶,义务讲述宜红茶,让宜红茶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点。重点推介。一是走出去推介,在武汉、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举办茶产品和古茶道推介会,宣传五峰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和五峰的茶叶品牌以及以古茶道为代表的茶文化,扩大自身影响。二是请进来展示,通过开展体育比赛、举办茶文化节等形式吸引游客注意,让古茶道成为五峰旅游的文化灵魂和最有人气的旅游产品。
2.4培育市场,建立物流中心。把位于渔洋关镇的西南茶叶市场建成以市场为依托,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担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建立市场专业网站和电子商务,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探索建立“茶农+农业合作社+市场”三者紧密合作的茶叶生产流通一条龙经营模式。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宜昌及武陵山片区的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为渔洋关镇打造世界茶旅名镇提供最为理想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兴铎.湖北茶叶贸易志[M].1985:18
[2]叶厚全.五峰古茶道[M].2018:5
[3]师帅,廖崇纲.五峰县志[M].1994:234:
[4]江荻君.宜红区毛红茶产销调查[J].中国茶讯.1950(1):142
[5]叶厚全.五峰古茶道[M].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