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导向”的高校分类及评价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贾栋帆
[导读] 摘要: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和评价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而且关系到公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和高校自身社会职能的发挥及其可持续发展。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和评价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而且关系到公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和高校自身社会职能的发挥及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大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三类人才”的划分为依据,按“资源与任务挂钩”的原则构建高校分类定位及评价系统的思路,以期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把握自己的办学目标有所启示,促进高等教育在公平环境下竞争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效用;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3个单位发表了30个大学排行榜,有关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网站多达32万余个。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对各高校进行单项或综合评判,以得分多少排出大学优劣,并通过发布大学排行榜影响个人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同时帮助高校找到自己在整个大学系统中的位置。
        毫无疑问,这种以数据为依据的大学评价方法不仅在研究手段上有可取之处,而且在实践上也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类评价方法也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按同一个指标体系排序、比较,有失公平;二是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选取有很多的人为因素,不能保证其客观公正性,以致会出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中位次相差很大的不良局面。
        公众对评估信息采纳的盲目在客观上会影响高校办学资源的获取。因此一些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忽视自身的特色和市场的取向,盲目追求高层次办学,从而可能误导其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形成学科趋同、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这种现象的蔓延势必破坏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人才结构欠缺。要消除评估的误导,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分类及评价体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大学分类评价方法。
        二、基于“任务导向”的高校分类评价系统设计
        (一)“任务导向”的基本思想
        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要着力培养三种人才,即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培养上述三类人才的责任。为引导高校更好地为培养“三类人才”服务,应该以高校承担和完成任务的情况为依据进行分类评价,实施“资源与任务挂钩”的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来自以下三点认识:
        1.我国高等教育是分层次进行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这一大目标上高校之间无差异。
        2.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从战略上考虑,采用“计划”的手段,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少数高校加快发展是明智的,但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要按“市场法则”进行。
        3.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可以不同,但在评价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方面应有 某种统一的“尺度”。
        (二)“任务导向”的高校分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使评价结果能够与不同类型高校的资源分配结合起来,分类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元化原则。高等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以及公民的切身利益,要服务于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要。
        2.易界定原则。高等学校分类宜粗不宜细,类型和层次划分越多,引发恶性竞争的可能性越大,评价越困难。必须用基本标准来衡量,即根据高校的基本信息,来判定它应该属于哪一类。
        3.可比较原则。高等学校分类的目的不是使各校间的差距拉大,而是让每个高校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了使同一类型的高校办学水平具有可比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应统一、规范,有关统计指标口径应与现行标准一致。
        三、分类方法及结果应用
        (一)高校的分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以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定位应该成为必然的选择。

这样的定位反映到大学分类上就是要求按“三类人才”的培养情况对高校进行分类。据此,我们认为,公办大学可按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以下三类:
        1.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
        2.应用型大学——以培养、造就各行各业所需的 “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3.职业型大学——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任务。
        同时,还要强调,类型划分,仅仅是一般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具体到一所高校,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发展方向,还必须根据其所处环境、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充分论证。
        (二)结果应用:发挥评价多重功能
        随着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评价的功能从最初的鉴定、选拔、判断逐步发展到诊断、问责、改进。从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来看,基于研究视角的学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结果分析等方面的探讨比较深入,但对教育管理者和实践工作者而言,如何应用学校评价结果更为重要。
        1.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每次分类评价后,都会以集中反馈和个别交流的方式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让学校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体现了分类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
        2.发挥评价的选拔、激励功能。主要根据分类评价结果在各自类型进行分配,这样就抑制了高校盲目上层次、换类型、不安自身定位的冲动,起到了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类型中各安其位、努力办出水平和特色的作用,体现了分类评价的激励功能。
        3.发挥评价的问责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启动新公共管理改革,绩效优先成为席卷全球的教育治理的主导理念和行动策略。换言之,政府做成了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总之在评价过程中,如何兼顾各种多元价值、如何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如何实现评价的多元目的,是一个考验管理者智慧和能力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否完善、教育治理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
        因此教育评价是政府治理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提升政府教育治理水平,有利于推动高校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晴婧,于长志.我国高等教育过度同质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2]周廷勇,王保华.关于高校分类评估的几个理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1(4).
        [3]高江勇.大学教育评价中的过度量化:表现、困境及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4]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J].中国高教研究,2018,(6).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36,47-48.
        [6]王薇.奖励·问责·改进:让学校评价促进学校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7,(3).
        [7]朱新,袁振国,马国川.重构教育评价体系[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84.
        [8]刘振天.高等教育评估结果的使用及其规范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
        [9]操太圣.遭遇问责的高等教育绩效化评价:一个反思性讨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8,(10).
        [10][英]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11]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构建——“第四代评价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资料,19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