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四川汶川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6月   作者:作者:谢静1 第二作者:史冬冬2
[导读] 本文在对地震灾民的评价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本文以采用异地搬迁重建的汶川和原址重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为例进行两种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与地震原址重建相比,异地搬迁的重建模式对地震后重建的总体满意程度更高。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作者:谢静1    621010
重庆大学城市科学技术学院    第二作者:史冬冬2  402160

摘要:本文在对地震灾民的评价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本文以采用异地搬迁重建的汶川和原址重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为例进行两种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与地震原址重建相比,异地搬迁的重建模式对地震后重建的总体满意程度更高。
关键词:震后重建 异地搬迁 原址重建 居住满意度
        1.引言
        地震是自然力量,通常在强地震袭来且具有人为因素时会变得具有破坏性,这会由于不良的规划,不良的基础设施和不良的自然资源管理而加重或加重了对灾害的暴露。因此,选择合适的震后重建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提供机会重建受损的结构,重塑脆弱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并最终提高抗震能力。基于地质条件,破坏条件和城市发展,强震后的震后重建通常包括两种模式:原址重建和异地搬迁重建。原址重建意味着重建社区或村庄,并将居民安置在其原始位置。异地搬迁的重建工作是指将居民搬迁到不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并重建社区或村庄。异地搬迁的重建为受害者提供了通过更好地获得就业,环境和公共服务来改善其生活的机会。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由于不同的地震后重建模式而产生的差异。
        2.汶川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截至2017年12月,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后,国家迅速采取了救援行动也创造性的实施了“省市对口援建”政策,提出了“举国重建”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震后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公布施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灾后恢复重建的一次特例立法,对恢复重建的原则、调查评估、重建规划、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为重建工作展开提供了法律依据。原本确定的“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目标,实际仅用了两年即基本完成,这是具有“国家动员与统一领导灾后”特征的中国救灾体制创造的“历史性奇迹”。



        3.北川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
        作为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在本次地震中为遇难人数最多、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县城所在的曲山镇近乎被夷为平地,全县15645人罹难, 4413人失踪,26916人不同程度受伤。县城曲山镇伤亡最为惨重、擂鼓镇满目疮痍、陈家坝乡几个村组瞬间被吞没,漩坪乡因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被淹水底;禹里乡也是一片衰败。而后又陆续经历“6.10”唐家山堰塞湖泄洪、“9.24”暴雨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北川古城地处山区,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上游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严重威胁着北川市区的安全。对于旧的北川来说,原址重建既不合适又不合理,考虑存在的灾害风险将县城整体搬迁至23km以外异地重建。
        4.两种重建模式比较
        在以下情况下,异地搬迁重建模式比原址重建模式更合适:(1)原始住区位于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2)原始住所受到严重破坏;以及(3)受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收入,教育和就业方面均较低。无论采用哪种震后重建方式,都应采取旨在平衡经济增长与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因为这有利于提高灾后居民的长期满意度。地震重建,特别是在强大的政府的支持下,重建过程应组织得井井有条,管理良好。而且,本研究中的经验可以为海啸,山体滑坡等其他重大灾害的重建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工作是在县,县或镇等子县一级进行类似的研究设计。此外,未来的研究可能会尝试建立地震灾后重建的评估标准和系统的评估指标,并研究不同指标的相对权重,以评估地震灾后重建的总体满意度。
参考文献:
[1]A.K. Jha, Safer Homes, Stronger Communities: A Handbook for ReconstructingAfter Natural Disasters,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0.
[2]B. Tercan, Post disaster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process in rural areas ofTurkey, Chall. Gov. Struct. Urban Reg. Dev. 63 (2015) 311.
[3]K. Iuchi, Planning resettlement after disasters, J. Am. Plan. Assoc. 80 (4) (2014)413–425.
[4]王正攀,龚维斌.恢复重建政策模式变迁及其演化逻辑[J].中国应急管理,2019(05):40-42.
[5]M. Dunford, L. Li,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n Wenchuan: assessing the stateoverall plan and addressing the‘forgotten phase’, Appl. Geogr. 31 (3) (2011)998–1009.
[6]龙霞.社会组织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研究——以芦山地震为例[J].决策咨询,2018(05):80-82.
[7]李雪峰.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经验和启示[J].城市与减灾,2017(03):1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