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到20日漯河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5月   作者:谢琼娜
[导读] 本文选择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发生于2016年7月19日到20日发生于漯河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漯河市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发生与两高压脊稳定对峙的大气环流形势下,中低层存在低涡沿两高之间的切变线持续北移,低空急流使得水汽开始朝强降水落区不断输送,地面气旋形成且持续北移,这些共同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带来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

漯河市气象局  谢琼娜    462300

摘要:本文选择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发生于2016年7月19日到20日发生于漯河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漯河市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发生与两高压脊稳定对峙的大气环流形势下,中低层存在低涡沿两高之间的切变线持续北移,低空急流使得水汽开始朝强降水落区不断输送,地面气旋形成且持续北移,这些共同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带来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低涡伴随切变线与高层引导气流慢慢朝着东北方向移动,这个时候低空急流大幅增强,漯河市就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呈现正的切变涡度,辐合上升十分强烈,这均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降水期间,漯河市北边低层水汽辐合明显且始终维持,这些均给此次暴天气的形成带来了良好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适宜于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形成,为本次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本次天气发生过程中,中低层的假相当位温(Θse)伴随着高度而不断减小,有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存在,这些均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条件。
关键词:漯河市;暴雨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场
        引言
        漯河市隶属于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西南部,暖温带的南部边缘区域, 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13°27′一114°16′,北纬33°24′一33°59′之间。漯河市属温暖过渡型季风气候。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该地区夏季暴雨天气发生频率较高,暴雨天气经常会导致城市内涝、山体滑坡、农田以及水利设施被冲毁等灾害,对工农业的正常生产以及社会大众广的生命财产安全往往构成严重威胁[1]。因此,本文以2016年7月19日到20日漯河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方面对暴雨天气形成机制进行探究,为漯河市今后出现类似的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积累经验,同时也给地方政府防汛减灾决策的制定带来科学指导依据。
        1天气实况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河南省北部以及中部大多数区域发生了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漯河市暴雨天气主要发生于7月19日至20日。本次降水强度较大,给城市交通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田地积水严重。
        2天气形势分析
        2.1500hPa形势场分析
        通过分析此次暴雨发生过程中500 hPa形势场发现,在2016年7月18日20时有1比较显著的高压脊处于我国西北高空附近,副热带高压处于稳定态势,还有1高压脊处于渤海湾至东北地区,在两高之间有1切变线存在。通过7月19日02时与19日08时高空形势发现,副热带高压主体比较稳定,处在西北地区的高压脊开始逐渐朝东边移动,且强度大幅提升,朝蒙古国一带延伸,渤海湾至东北的高压脊持续增强发展,这推动两高之间的切变逐渐增强。到了7月19日14时,有显著的切变线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至西南一带。总的来说,控制系统的稳定维持,低层配合持续有中小系统生成,这促进了区域性暴雨天气的产生与发展。
        2.2700 hPa形势场分析
        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中的700 hPa形势场发现,2016年7月19日08时有1低涡生成于陕、甘交界一带,并且还分布着切变线,切变线前有比较显著的低空急流存在,低空急流朝强降水落区输送水汽与不稳定能量,使得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进而产生了暴雨天气。至7月19日14时低涡伴随切变线与高层引导气流慢慢朝着东北方向移动,这个时候低空急流大幅增强,漯河市就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呈现正的切变涡度,辐合上升十分强烈,这均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2]。
        3物理量诊断分析
        3.1水汽条件分析
        由此次降水落区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垂直剖面图(图1a)与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 (图1b)可以发现,7月19日08时至20时中低层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水汽辐合条件,19日14时至20时900 hPa一带分布着1个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它的数值达-30×10 -8 g/(cm 2 ·hPa·s)。7月19日14时 925 hPa位置,漯河市北边区域分布着一数值为-14×10 -8 g/ (cm 2 ·hPa·s)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总的来说,在本次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漯河市北边低层水汽辐合明显且始终维持,这些均给此次暴天气的形成带来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图1  2016年7 月 18—19 日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垂直剖面(北纬34°,东经114°)(a) 与19 日 14时 925h Pa 水汽通量散度(b)[10-8g/(cm2·h Pa·s)]
        3.2 动力条件分析
        通过对此次降水落区散度的时间垂直剖面图进行分析发现,从2016年7月18日20时至7月19日20时,900 hPa左右分布着显著负散度,并且负散度的绝对值是伴随着时间而不断增大的,到了7月19日20时 900 hPa高度层附近分布着1数值为-15×10 -5 /s的负散度中心,200 hPa左右存在1正散度中心,这意味着高层辐散。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适宜于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形成,为本次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3]。
        3.3不稳定能量条件分析
        由降水落区假相当位温(Θse)条件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 7月18—19 日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低层的假相当位温(Θse)伴随着高度而在逐渐减小,尤其是7月19日08时至20时这个情况特别显著,对流性不稳定性比较强,这为本次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条件。
        4结论
        (1)2016年7月19日到20日漯河市暴雨天气主要发生与两高压脊稳定对峙的大气环流形势下,中低层存在低涡沿两高之间的切变线持续北移,低空急流使得水汽开始朝强降水落区不断输送,地面气旋形成且持续北移,这些共同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带来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
        (2)低涡伴随切变线与高层引导气流慢慢朝着东北方向移动,这个时候低空急流大幅增强,漯河市就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呈现正的切变涡度,辐合上升十分强烈,这均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
        (3)降水期间,漯河市北边低层水汽辐合明显且始终维持,这些均给此次暴天气的形成带来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4)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适宜于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形成,为本次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
        (5)本次天气发生过程中,中低层的假相当位温(Θse)伴随着高度而不断减小,有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存在,这些均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守亭,周玉淑,冉令坤.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 2018,42(4): 833-846
[2]孙仲毅,李继华,岳超.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9-16842.
[3]陈淑红,王爱玲,赵武.2010年7月19日河南省安阳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
作者简介:谢琼娜(1990.10)女,汉族,河南省漯河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天气预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