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京报》“剥洋葱 people”看新闻写作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5月   作者:王璐杰
[导读] 自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成为当下新闻与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探讨非虚构新闻写作如何承担与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教育功能,启蒙大众增强人文关怀与责任意识,培养科学与理性精神,并时刻保持自律与进步的思维意志是其意义所在。

西安培华学院 王璐杰    710199

摘要:自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成为当下新闻与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探讨非虚构新闻写作如何承担与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教育功能,启蒙大众增强人文关怀与责任意识,培养科学与理性精神,并时刻保持自律与进步的思维意志是其意义所在。
关键词“剥洋葱people”;非虚构写作;启蒙
        21 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 年开始,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日渐进入到新闻传播领域,为新闻传播发展展示一种新样式,孕育新生机。同时,非虚构写作尤其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关注当下、聚焦现实,呼应多元化社会中个性化与人性化觉醒的现实需求,闪耀着理性与启蒙的思想光辉。
        一、非虚构写作的滥觞
        非虚构作为一种舶来品,最早产生于美国。霍洛伟尔的《非虚构小说的写作》,①为读者介绍了这种创新的写作方式,并简要概括了这种文体的发展背景与特点。随后,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与新新闻主义文学流派相结合,成为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写作方式。
        20 世纪80 年代,非虚构这一概念由学者译介,引入我国文学领域。直到2003 年《人民文学》杂志面向大众推出“非虚构专栏”,先后刊发了《梁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优秀非虚构作品,自此掀起了非虚构写作的“幕布”,使其突破学界展露在大众视野中。现今,非虚构写作已经活跃于各类媒体平台,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写作文体,民众对非虚构写作的关注与参与热情空前。
        二、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价值追求维度
        2015 年 12 月《新京报》推出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每日推送由其深度报道部制作的非虚构作品,旨在“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本文以该公众号为介入点,选取该平台自2017年改版后至2019年3 月31 日期间的245 篇原创人物报道作为基础,探析非虚构新闻写作所涵盖的人文立场、启蒙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关注民众,凸显启蒙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承继了非虚构写作的底层视角与人文关怀传统,在对弱势群体和民众的报道中注入脉脉温情,介入普通人生活,探讨小人物的命运机遇与人生百态,凸显强烈的启蒙意味。其人物报道大致分为四类:弱势群体、普通民众、名人先辈与新闻人物。245 篇原创人物报道中关于弱势群体的人物报道共72 篇,普通民众74 篇,名人先辈67 篇,新闻人物32 篇。就题材类型而言,选取的时间段中原创人物报道中弱势群体与普通人物共占比60%,其中生理性弱势群体人物报道共 39 篇,包括残疾人群报道 8 篇、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报道 23 篇、老人与儿童报道 8 篇等。整体看来,其对社会中多数弱势群体均有所涉及,且相对侧重于报道疾病患者与有关案件家属,该平台借助媒体力量呈现患者经历,期望大众关注到此类人群并施以援手。如《被偷走的31 年》《深圳城中村里的“寻子店”》《9 个家庭寻子13 年》均报道儿童被拐卖后父母的艰难经历,家属希望借助媒体求助大众, 媒体亦希望以此来提高受众对孩童的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
        “剥洋葱people”的人文关怀精神亦体现在其对普通民众的关注上,通过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反映他们对生命的认知、态度等,以普通人们各自不一的生活引起同类受众的共鸣,向受众展现生命的多彩。


如《木雕手艺人的出走与归来:择一事做一生》报道了木雕手艺人徐明安的经历,体现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穿Lolita 装的年轻人》则报道了当代年轻人独特的“lo”圈文化,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做了33 年售票员,康顺兴浑身都是故事》中则透过售票员的经历折射普通大众的生活。人物报道的“温情”与“温度”浸透在字里行间。
        (二)倡导科学,追求理性
        科学与理性精神对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非虚构新闻写作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印记,倡导科学,追求理性,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关注、审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剥洋葱people”几年来亦将科学理性精神蕴含于其人物非虚构写作的内容选材与报道形式之中,以此引导大众科学认知、理性思考。“ 剥洋葱people”非常注重培养公众的科学理念与理性意识,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从人物个体角度切入,深刻剖析敏感话题。长期以来,其人物报道坚持追踪探讨那些能迅速引起公众与媒体反应,使之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接触或不能深入探讨的,诸如艾滋病、性等敏感话题,旨在进行价值观与认知意识的重塑。同时通过报道维权民众、犯罪人员及其家属等向大众普及相关法律常识,引发大众对有关社会制度的共同思考。2017 年至2019 年3 月31 日,该平台关于敏感话题的人物报道共32 篇,其中涉及性与性别的6 篇、艾滋病5 篇、敏感职业6 篇、腐败4 篇、精神疾病2 篇。除敏感话题报道之外,该平台的科学与理性精神亦体现在普及法律常识层面,引导人们从相关案例中学习如何以正当手段维护合法权益。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与理性一直是“启蒙精神” 的核心。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③强调理性的运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亦突出强调,理性至上,科技万能。④“剥洋葱people”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借助媒体的社会功能批判已有的刻板印象,启蒙大众科学理性地认知世界的同时, 普及法律知识,培养逻辑素养,警世醒人,推动了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精神范畴的发展。
        三、非虚构新闻写作价值追寻的思考
        (一)以解决问题为要
        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⑤我国的弱势群体主体为后者,即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等定义的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人群“。剥洋葱people”等非虚构新闻写作大多关注此类弱势人群,通过报道该类群体的成因投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所在,在舆论监督的同时亦把关注焦点从冲突和消极方面转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性写作
        时下我国非虚构新闻写作具有明显的“ 悲剧情结”,无论是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还是语言风格都更倾向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将事件渲染为悲剧,放大悲情,意图以此吸引庞大的用户流量,追逐商业利益。在悲剧写作的大环境下,部分媒体平台已经忘记了悲剧本身的意义在于化解,而非放大,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要素,参与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旁观者。事实上,非虚构新闻写作应该通过平衡不同题材类别的数量来避免非虚构写作的标签化,更需要以人文关怀为本,倡导公众援助。总之,具有启蒙意识已经成为非虚构新闻写作的重要特征之一。非虚构新闻写作观照现实,关照社会民众,从培养大众的人文关怀与责任精神、科学与理性 精神、自律与进步精神等多方面启蒙大众,推动社会进步,承载社会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意识的觉醒, 非虚构新闻写作未来大有可期。
参考文献
[1]黄孝光.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的叙事分析[D]. 厦门大学, 2018.
[2]曾媛. 从人文关怀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报道策略——以《新京报》"剥洋葱people"为例[J]. 新闻前哨, 2018, 000(009):65-67.
[3]邱天君. 从传播价值看新闻的写作[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梅松武.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J]. 新闻界, 2001(05):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