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课堂出勤率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5月   作者:刘小谢
[导读] 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率,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影响大学生课堂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的因素。本研究对13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知觉行为控制对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出勤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出勤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刘小谢  300384

摘要: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率,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影响大学生课堂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的因素。本研究对13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知觉行为控制对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出勤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出勤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在本研究中发现,学生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课堂出勤率;计划行为理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1. 引言
        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1],它是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远远超过之前的学习成绩。最新的研究也表明出勤率和各种学科的学习效果之间有显著联系[2]。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是课堂出勤率在学期初很高,然后在整个学期逐渐下降。这种行为模式表明,很大一部分学生有能力按时出勤、甚至很有规律的出勤每一堂课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阻碍了他的课堂出勤。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证明出勤率是学习成绩的预测因子,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可能影响课堂出勤率的动机因素。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许多因素可以预测课堂出勤率,包括之前的平均绩点(GPA)、行走距离、教师素质、学科类型、学生年龄、性别和在线学习材料的可用性等。尽管有相当多的文献研究了课堂出勤率的预测因素,但一些学生不去上课或继续上课的动机过程仍然不为人所知。本研究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两种著名的动机理论,以更好地理解可能解释大学生课堂出勤行为的动机因素。
        2. 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了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本科生课程“建筑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该课程为2学分、32学时。本课程学生人数为131人。在学期第2周对所有学生(n = 131)进行问卷调查,用以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问卷采用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进行测度,1-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2.2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SPSS 22.0和AMOS 24.0软件对其测量模型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对所测模型的假设验证。
        在测量模型有效性时,信度、效度是任何测量工具不可或缺的条件。本研究采用组合信度(CR)来衡量各个测量项的内部一致性,用Cronbach's α值来测量各个因子的信度,用平均抽取方(AVE)来判断测量项的聚合效度。每一变量的因子荷载不低于0.6的临界值,Cronbach's α值超过0.7的临界值,组合信度(CR)超过0.7的临界值,平均抽取方差(AVE)高于0.5的临界值,由此证明,各题项都能够较好地解释其测量项目,且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满足分析要求,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运用 AMOS 24.0建立初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验证模型的假设。模型拟合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X2/df的值为2.832,CFI值为0.953,TLI的值为0.947,RMSEA值为0.052。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的数值范围内,因此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假设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验证结果显示,假设1(β = 0.213,p > 0.05)和假设2不成立(β = 0.009,p > 0.05),因此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大学生的课堂出勤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表3的结果显示,假设3(β = 0.715,p < 0.001)和假设4(β = 0.432,p < 0.001)成立,说明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的课堂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假设5(β = 0.319,p < 0.001)成立,说明出勤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出勤行为。
        2.4结果讨论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解释大学生课堂出勤意愿及出勤行为。从本文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课堂出勤意愿与出勤行为的关系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都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标准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态度与主观规范都是意愿的预测因子,而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出勤意愿及出勤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态度,代表学生对上课价值的信念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涉及的研究样本来说,学生对上课价值的信念对于解释出勤意愿是有限的。因此,提高学生对上课有益的认识,不太可能真正提高课堂出勤率。对于主观规范来说,有研究表明,当行为在社会上不受欢迎时,主观规范对意愿和行为的贡献会得到提升。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说,学生对于上课出勤的看法不尽相同,而缺勤也并不被认为是一种有害行为。此外,知觉行为控制是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的最强预测因子,显示出与出勤行为的直接和间接联系。这个结论也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知觉行为控制和出勤行为之间的受到了出勤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这是模型的一个关键特征。另外,态度与主观规范对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也进一步支持了知觉行为控制作为预测出勤意愿的先决条件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是在学期开始时收集的,而此时收集的数据显示最强烈的影响发生在知觉行为控制和意图之间。这种联系的强度意味着,学生在开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课堂出勤意愿。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学生认为阻碍他们出勤的因素可能是整个学期固定不变的。然而事实上学生的出勤率会随着学期进行而逐渐下降,表明阻碍学生出勤的因素可能会随着学期的进展而改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考虑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对比研究。
        3. 小结
        大学授课中,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然而,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中发现,态度与主观规范并不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出勤意愿以及出勤行为,而知觉行为控制成为了出勤意愿和出勤行为的唯一预测因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出勤率,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行为控制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颖,裴冬梅.大学生课堂出勤、随堂测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4):41-43.
[2]谭霞.关于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与上课出勤情况的相关性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3):144-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