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 苏仁楚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   作者:苏仁楚
[导读]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数学学具走入课堂,实践已经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化县阳光小学   苏仁楚

【摘要】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数学学具走入课堂,实践已经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学生在操作学具的时候,存在着一个有效性的问题,而学具操作的是否有效,不仅与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取向以及评价的维度有关。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操作有效性的探索,既需要立足于实践发现不足,又需要立足于理论,以确定正确的评价方向,寻找有效的评价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有效性
        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工具,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广泛运用。有效地使用学具不仅有助于教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在学具操作中还存在低效与不科学等现象,影响了学具的运用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探索,提升学具操作的有效性,使学具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一、科学选取制作学具,确保学具效应
        (一)依据学生学情选制学具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将学具使用与操作作为一个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实际,包括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能力、认知特点等精心选制学具,使学具能够贴近学生实际。只有依据学情实际选制学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操作学具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够使用学具,促进数学学习,提升学具操作的有效性。
        例如,小学低年级“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加法”的教学,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注意小学数学教育与幼儿园教学的有机衔接,我在教学中选择学具时,就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择了糖果学具,要求学生每人带一颗自己最喜欢吃的糖果。这些学具不仅易得,学生也非常熟悉,在使用糖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比较浓厚。我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按照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5以内糖果叠加游戏:1+1=2,1+1+1=3,1+1+1+1=4,1+1+1+1+1=5,1+(1+1)=3,…。正是根据低年级学生学情实际采用游戏的形式操作学具,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寓教于乐。
        (二)尊重学科特点选制学具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选制学具时要尊重学科特点,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使学具能够更好地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贴近数学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进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年级“位置”这部分内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这些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就地选择学具,利用学生的左手与右手、左脚与右脚、左眼与右眼等,再由此扩展,利用教室空间、学生,进行站位游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强化了学生的位置感。



        二、巧抓学具操作时机,放大学具效应
        (一)于思维受阻时巧用学具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有待加强。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受到束缚,出现学习思维受阻现象。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思维受阻时巧抓操作时机,将能够有效放大学具效应,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在三角形内画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小棒制作一个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用小棒演示出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使学生在运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形象地感受到三角形的“高”,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
        (二)于重点、难点处巧用学具
        一节高效的课堂必然是重点突出,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巧用学具,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在运用学具时,教师要突出学生学具操作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操作学具,这样才能利用学具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几分之一”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使学生自主探索,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其中,“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思维与理解“平均”的含义是关键,为此,我利用学生自然生成的学具,将一个班级、一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将每一名学生、组员作为其中一份,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与一份的概念;再通过利用纸张学具,进行对折、多次重复折叠等,理解平均的概念,从而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强化学具操作指导,升华学具效应
        操作的有效性还与学生学具操作的规范性与创造性有关,教师要强化学具操作指导,升华学具运用效应。
        为了升华学具运用效应,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学具,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具操作习惯,明确学具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操作规则,促使在操作过程中养成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故意制造“误操作”案例,强化学生学具规范操作意识。
        仍以“三角形的特性”为例,在运用学具小棒演示三角形的“边”时,我故意折弯了一根塑料小棒,然后,用三根小棒组合成一个图形,让学生点评这是什么图形,在我制造的“误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规范操作意识,也强化了对三角形“边”的认识。在确保规范性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学具操作创新,培养学生创造力。
        总之,学具操作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效率。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具操作有效性探索,使学具发挥更好的作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伍兰芳.浅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114,117.
[2]冯怀勇.小学数学学具操作的现象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6):44-46.
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20—9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