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   作者:潘喜施
[导读] 劳动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小学语文不是单独存在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源于生活,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心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劳动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瓯海区公立艺术学校)   潘喜施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小学语文不是单独存在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源于生活,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心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劳动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必要性;渗透方法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化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可或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更适合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本教材中的内容,以教育实践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起劳动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一、语文教学进行劳动教育对教育的必要性
        (一)与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关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重性质的学科。这就使得语文这门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育有素质的人才。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语文方面的、课本方面的知识,还有对学生进行道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当然,劳动教育也包括在其中。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生责任。
        (二)为学生的思想现状所需要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还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潜意识都厌恶甚至憎恶劳动,对劳动人民各种瞧不起、不屑一顾,就连“根”在农村的孩子也想有朝一日扬眉吐气跳出“农门”。在现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中,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也是十分迫切的。
        (三)受改革开放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新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下,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不是单单的培养“读书人”,而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种人才、各路领军人物。学习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有能力干一番事业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校还不重视对劳动教育的培养,将会对社会,乃至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此,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非常重要。
        二、劳动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显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很多课文本就是针对劳动教育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课文整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的主题,从而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例如,《悯农》《我和祖父的园子》《田家四季歌》这些课文中本身就有劳动相关的内容。


《悯农》在开头描写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伯伯不辞辛苦依然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了祖父在园子中所种植的玉米、茄子等农作物,从而体现出作者和爷爷的劳动意识。《田家四季歌》中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为人们展示出农事劳动的场景,展现出农民劳作时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看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以及劳动过后收获的喜悦。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对劳动产生充分的认知,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挖掘课本资源,深化劳动观念
        语文课本中有这种显性的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隐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不足以支撑起学生的群文阅读,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劳动,但在课文中却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青龙桥附近,由于铁路的坡度很大,传统的火车很难上去,詹天佑却独辟蹊径,将传统的铁路改成了人字形的路线,将传统的火车变成了前后两个火车头,这样不仅方便驾驶,还能增强安全度。詹天佑的这种创新也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而是联系实际,在现实的基础上,找到最优化的方案,从而有智慧的进行劳动,发挥出了劳动的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詹天佑这种创新的劳动精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深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教师可以把詹天佑在工作过程中的劳动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劳动进行对比。有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学,但是掌握不了学习的方法,不会创新智慧,这样的学生看起来像是在“辛勤劳动”,但是总也没有效果。但有的学生看起来没有好好学习,把很多课文变成了歌曲,但这也是一种创新,他们在唱歌的同时把课文都记住了,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劳动。通过深挖课本资源,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深化学生的劳动精神。
        (三)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想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对劳动加以实践,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课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来实践劳动,感受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能从课本中走出来,将生活、语文、劳动三者进行结合,运用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劳动理念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例如,学习《悯农》这首古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在教室种植一颗小金桔的盆栽。金桔的占地小,种在花盆中就能成长,并且生长周期快,学生每天都能看到金桔的变化,在结果之后,还能让学生品尝到果实。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团结一心,一起来进行种植,为小金桔浇水、施肥,并且书写观察笔记。此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作文创作带来很好的素材。
        总之,劳动意识的增强,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劳动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课本中显性和隐性的劳动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爽.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群文天地,2012(04).
[2]汪昌德,邓才容.浅析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2017,10(012):220.
[3]许丽春.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10(25):179-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