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   作者:潘兴华
[导读] 本文主要讨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知识迁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浙江省温州市翔宇中学    潘兴华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知识迁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后续学习中或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去,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有效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构建得越好,产生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因此,为迁移而教,应当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在每项教学活动中都应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促进有效迁移的发生。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促进有效迁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塑造良好认知,提供迁移资源
        一个具有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学生,他能从深层次结构上去理解知识,能比较敏锐地把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并能进行一定的分类和组合,使知识经验系统化,也容易产生积极迁移;而具有不良结构的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不易产生良好迁移,甚至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迁移。
        1.注意各知识点之间联系,不断提高知识的条理性
        知识内容的正确性和丰富性、知识间组织联系的多样性和条理性等,都影响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也影响迁移的发生。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在各个单元相互独立的前提下,体现出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使先前的学习作为后续学习的准备,后续的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切忌造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割裂,乃至于颠倒、混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探讨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加强基本概念、原理教学,不断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
        数学学习的迁移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知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所以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迁移就越通畅。布鲁纳认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是构成认知结构的重要框架,而且清晰、稳固、概括性强的概念和原理为新的学习提供了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体系。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其意义就在于这些知识的概括性高,容易实现广泛的、效果良好的迁移。
        二、关注新旧联系,寻找新知固定点
        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即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通过寻找新旧知识间的最佳联系点,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固定点,能促进新知的学习和保持。固定点与新知识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知识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



        例如,在初中数学“对顶角”这一节中,与对顶角有关的知识有角的概念、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互为邻补角、直线相交、反向延长线等。在这些知识点中,关键是反向延长线,掌握了这个关键,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方法,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知识迁移效果,为理解对顶角提供了上位固定点,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避免了不必要的机械记忆。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首先考虑与本节课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的原有知识是哪些?最相关的是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哪些?本节课需要复习的知识是哪些?从什么地方引入新课最佳?然后确定选择什么方法进行复习.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温故”过程中找到新知的最佳联系点.然后才可研究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练习反馈等,形成知识传授过程的最佳序列。
        三、比较新旧知识,增强可辨别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材料间的相似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迁移的范围和效果。前后学习内容的共同要素越多,需要运用的相同原理越多,就越容易让学生对学习间的相似产生知觉,而学生知觉到的相似性的程度决定了迁移量的大小。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结构和功能的众多可比性,在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挖掘新旧知识的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发生发展轨迹上都非常类似。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若能分析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异同,在比较中学习新知,将会对学生构建新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有所帮助。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比较学习内容的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讲解知识的相似点和连接点,分析材料的表面成分和结构成分,可以增强学习迁移的效果。
        四、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提问环节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教师要变换问题的样式,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联系到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从旧知识中抽象出可迁移的部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深度和广度。以沪教版《解直角三角形》为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直角三角形中各个元素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已知两个角能不能求出其余的元素?为什么要至少有一条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起到巩固的作用,最后做课堂总结: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和边角之间的关系,一般会遇到两种类型,已知两边和已知一边与以锐角,提醒学生解题时要选择适当的关系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整合素材和资源,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好的思考与探索,使学生由点及面,融会贯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华伟,张景中.论数学教学中的迁移[J].数学教育学报,2004(04):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