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   作者:解青
[导读] 目的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解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研究组患者以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进行护理,比较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改进时,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能够明显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应用评价;护理满意率;心内科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并日趋年轻化的态势。同时,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年龄较大、病程长和预后差的共性问题,应格外注重疾病预后问题。因此,在心内科患者入院治疗期间,若能够辅助以科学高效的护理,能够起到有效控制病情、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的重大作用。本院心内科为探寻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进的模式,结合心内科患者的特殊性,选取了75例心内科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应用的探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共3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48~65岁,平均(61±3)岁;心肌梗死13例,心律失常10例,心律不齐8例,其他心内科疾病6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2例,高中以下25例。研究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7~68岁,平均(62±3)岁;心肌梗死11例,心律失常11例,心律不齐9例,其他心内科疾病7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高中及以下27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可比。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了医学伦理会的审核与批准。排除标准:①伴发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②精神障碍或不具备正常沟通能力;③不能正确理解护理宣教内容。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生命体征监测,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饮食指导等。研究组患者给予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入院护理质量评估:心内科患者入院1~7d内,根据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依从性、饮食、用药和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护理质量评价。(2)护理质量问题总结: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后,归纳总结现存护理问题,如:部分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差、不能自我控制饮食等问题,还有一些患者对所患疾病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因而驱动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发生。对患者所有产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以便随后进行完善与改进。(3)护理方案改进:①用药管理:对于不能明确认识到按时用药的重要意义或自律性较差,因而不能按时用药的患者,应及时提醒、监督患者是否按时、遵医嘱地用药,使其逐渐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为其讲解按时用药会形成良好的预后,有利于疾病康复,鼓励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切勿产生消极心理。②饮食干预:了解患者目前饮食情况,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与偏好,摒弃不健康食物或饮食习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年龄较大的男性患者一般具有较长的吸烟史,应对其科普吸烟危害,鼓励其进行戒烟。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以促进身心健康。③健康教育:入院后,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其进行学习。然后,根据所有患者的实际病情、可接受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如: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的症状、应急处理方式及如何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对于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或理解力较差的患者,耐心进行相关知识讲解,以热情的态度进行沟通,必要时辅助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帮助患者直观了解疾病,并建立积极心态。④持续改进:在完成上一阶段质量改进后,再重新进入护理评估阶段,查看与上一次相比是否拥有质的改变;对于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予以保留,对于效果不理想的措施应转换思路,重新思考改良办法。同时,善于发现新问题,并重新进入改良环节。如此往复,形成持续质量改进的良好循环。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高。②对2组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总生活质量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对比2组患者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与依从性评判。满意调查问卷总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依从性评判分为:非常依从、比较依从与不依从3个层级,依从率=(十分依从+比较依从)/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高血压方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护理规范或自身原因,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护理风险,很容易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或护患纠纷。在进行现代护理操作时发现,常规护理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并且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总结。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是一种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措施,能够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所有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2组患者入院时与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研究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经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不仅比入院时更加良好,也比对照组干预后更优。经干预后对2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发现,对照组与研究组ADL评分均有显著提升,研究组提升程度更大,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依从率与满意率方面对2组进行比较,研究组的依从率达92.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5%(2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患者不依从原因大致为几下几点:①患者由于既往经历对医护人员极度不信任,尽力沟通后仍无效;②患者对疾病的轻视,对其进行健康科普与知识讲解后仍满不在乎;③年龄较大的患者记忆力较差,情绪不稳定;④护患沟通不到位。研究组满意率为94.7%(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明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能够得到患者较好的反馈。
4结论
        综上所述,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心内科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心内科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具有较高患者依从性,能够得到患者的良好反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萍.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运用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心理月刊,2020,15(5):134.
[2]晏春霞.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179-180.
[3]冼丽峰.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运用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12,123.
[4]马凤真.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1):135.
[5]蒋启荣,周足妹.持续质量改进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3):153-154.
[6]张亚园.持续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1):265,2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