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运用于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   作者:孙雅芸
[导读] 目的:将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孙雅芸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江苏南京211800
        【摘要】目的:将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筛选我院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为研究区间,设置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种模式开展对比研究。结果:在进行护理工作后,观察组患者生理状态、情绪意识等5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同的护理模式下,护理满意度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具有优势,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情况下,患者情绪趋于稳定,护理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大幅提升,同时患者生活质量得以优化,其临床护理价值较高,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 心内科患者 介入治疗 护理价值
        伴随当下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心内科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此类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群体为易发人群。心内科介入治疗作为当下疾病治疗的主要模式,其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治疗特点,但中老年群体意识思想较为传统,其对疾病缺乏专业的认知,对此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难以配合医疗工作的开展。对此护理人员可适当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应用至工作过程中,为探讨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文章以我院心内科若干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以对比研究的形式开展,设置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分别展开护理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患者群体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男女性别比例为11:8,患者数量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采用心内科介入治疗模式;
                         患者配合程度较高且意识清晰;
                         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器官性疾病;
                         患者意识不清晰,存在交流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工作内容主要以患者常规检查、既往病史、过敏史询问等为主。同时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协助患者进行术前禁食与术后饮食干预,并引导患者家属进行治疗期间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养成。
        对照组采用心理护理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术前护理。在进行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对患者的手术顾虑进行解答,并对患者进行术后流程的告知,通过科普短片或者纸质流程的形式对介入过程进行告知,以减少患者对治疗过程的顾虑。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预后情况进行告知,以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可结合患者家属对患者生活习惯进行分析,以采用针对性的沟通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以降低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患者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术中护理。护理人员跟随患者进行介入室,并在患者身旁进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介入室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并对患者进行保温护理,以保障患者身体温度的正常。介入手术采用局麻,对此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以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患者情绪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询问,以对患者状态进行了解与观察。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进行身体状态的检查,并对手术结果进行告知,以保障患者情绪的稳定性。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术后的生活习惯进行告知,以培养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以此调节患者心态,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生活中。
1.3指标观察
        通过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对比,对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患者中的护理价值进行分析。
        生活质量对比以患者生理状态、身体疼痛、健康状态、情绪意识、社会功能5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护理效果越好。
        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将满意度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方面,从而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计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在进行护理工作后,观察组患者生理状态、情绪意识等5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内科疾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病群体,同时介入治疗作为新型治疗模式,大部分患者对治疗方式难以产生认同。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小,且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作为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其在心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极高。为提升患者对治疗过程的依从性,护理人员要适当采用心理护理模式以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
        心理护理能够强化患者对护理工作与治疗工作的配合,心理护理贯穿在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其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安抚,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是减少患者术前应激反应的主要措施。
        研究数据表明,在进行护理工作后,观察组患者生理状态、情绪意识等5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具有优势,这也就体现出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患者治疗工作中的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患者情绪趋于稳定,护理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大幅提升,同时患者生活质量得以优化,其临床护理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姚海荣,何琳.心理护理运用于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8):2538-2540.
[2]童玲,于江波.心理护理对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146-148.
[3]宋美丽.结构式心理护理在冠脉介入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06):1129-1131.
[4]卢巧清,张淋.心理护理在心内科介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49+2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