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   作者:赵琳
[导读] 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
        赵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凭借分层随机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收的146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73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73例,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率较参照组更高,且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护理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极具推行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优质护理模式;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心血管内科是诊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以慢性疾病居多,此类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住院期间常累积诸多不良心理情绪,导致护理依从性较差,临床诊疗难以开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而常规的护理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关需求。为此,本研究提出在此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并实际以我院心内科接收的患者为例开展相应实验,取得良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凭借分层随机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收的146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34-77岁,平均(55.80±6.24)岁;研究组73例,男44例,女29例,年龄38-79岁,平均(56.42±5.96)岁,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表现的症状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有精神病史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内容包括心理干预、生理护理、环境调节、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具体措施见下: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时主动与其交谈以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与承受能力,相应调整心理干预内容。针对焦虑者,可为其耐心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治疗方法,及时答疑,解除患者警戒;针对抑郁者,可向患者家属、亲友、朋友申请帮助,共同予以支持与鼓励;针对担忧者,可分享病情控制良好病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生理护理: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每日饮食、用药、排便、活动情况,指导其多使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果蔬与杂粮,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叮嘱患者每日饮温水至少500mL,同时进行腹部环行按摩,促进肠道活动。指导患者每日下床活动,以此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下肢静脉栓塞与压疮,提高病情恢复效果。
        环境调节:护理人员定期打扫病房环境,开窗通风,调整室内温湿度适宜,同时叮嘱出入病房的人员保持安静,以此隔绝噪声干扰,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可根据患者情况为其设置屏风和护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发生坠床。
        体征监测:心内科疾病以心电图为主要的监测指标,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情况,以此评估其心功能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通知医生,辅助其进行处理与急救。
        药物指导:心内科患者每日用药需于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说明溶栓、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药物的区别与用法,特别强调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1.3研究指标
        评价患者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性,其中完全遵循医护人员嘱托行动者记为依从,反之为不依从,统计各项内容依从率。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价,分值0-20分,生活质量随分值上涨而提升。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研究数据纳入SPSS24.0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计数单位(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率)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单位(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间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均较参照组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含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等疾病,患者在患上心血管疾病以后,不仅日常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病情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死亡的现象。其中心血管内科是诊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科室,该科室收治患者病情特殊,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常容易发生诸多问题,如护理工作效率低、患者负性情绪严重、护患关系紧张等,严重影响疾病治疗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医疗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其中医疗中的护理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新的护理理念以及护理模式对于心血管患者的疾病康复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优质护理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指将患者作为服务的中心,并且通过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以及深化护理内涵促进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提升的一种护理方式。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危急,患者也需要承受较大的生理痛苦,从而导致在治疗期间产生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出现多与患者对疾病认知的不足、认知错误以及过度担心预后等相关,长期的负性心理可造成生理应激,从而致使肾上腺等有关激素过度释放,进而加重心脏负荷,促使病情恶化,影响预后恢复,并且不良的心理情绪还会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因此,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为此,本研究提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奉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根据心血管内科实际的护理问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从心理、生理、环境等多方面出发,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放在护理的首位,并且通过围绕患者的具体需求来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其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来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同时平衡患者的心理,并取得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以此来提高患者以及社会的满意度。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及时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有效促进其疾病的恢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率较参照组更高(P<0.05),这提示优质护理模式中的心理护理、用药指导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从而解除对治疗的戒备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操作。此外,研究组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更高(P<0.05)。
4结论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实现护患高效配合,维持患者高质量生活,在临床上是极具推行与应用意义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辛会娟.心血管疾病诱因与心内科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5):4093,4084.
[2]张秋芳.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4):626-628.
[3]热孜万古力·托乎提肉孜,买里哈巴·吐尔逊.研究和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5):144-145.
[4]程丽萍,徐丽辉.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6):172-173.
[5]肖艳芳.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76-78.
[6]谢呈惠,米波,于珠珠.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272-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