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呻吟”的病——躯体化障碍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   作者:彭绍翠
[导读] 身体出现疼痛或者不适时,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身体某些器官出了问题
        彭绍翠
        达州市民康医院(达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达州  635000

引言
        身体出现疼痛或者不适时,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身体某些器官出了问题,需要去医院接受检查,按照诊断报告检查结果接受治疗。很多病痛在对症治疗确实能够得到较好疗效,但是有些病痛不管如何检查、治疗,似乎总不能痊愈,检查做了很多,可就是找不到病因,这就导致人们对医生医术和检查产生怀疑,加上身体的不适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生活质量。有时候不是医生检查不出疾病,实际上患者极有可能患有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身体不适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患者脏器并未有病变,患躯体化障碍不要慌,服药加上精神治疗也可以痊愈,下面一起来了解什么是躯体化障碍。
1.躯体化障碍概念
        躯体化障碍,其实是一组疾病的名称,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这类疾病均表现为难以解释的躯体不适症状,患者对躯体不适症状感到焦虑,非常关注身体,身体稍有不适就惶恐不安,反复就医检查,对阴性的化验结果和无异常的辅助检查结果及医生做出的“无病”解释不能打消他们的疑虑,甚至会因“查不出病因”“看不好病”而埋怨医生的技术,埋怨医院设备不先进,故而频繁换医生,换医院,反复要求做各种检查。由于检查不出什么病但身体不适长期存在且得不到缓解,患者饱受折磨、痛苦不堪,生活节奏被打乱、家人不理解甚至认为装病、工作和经济也容易受到影响,又因频繁就医检查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2.导致躯体化障碍原因
        躯体化障碍病因,目前临床尚未完全的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提示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较多的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生和持续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情绪表达不良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且大部分患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存在种种错误,但患者常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也拒绝讨论心理病因的可能,他们反感把他们的躯体不适与心理问题作任何联系。我们可以尝试从情绪表达的模型来解释这个病:通常,情绪可以通过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来表达,心理层面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动作等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生理表达是以身体感受为主,比如心慌,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疼痛头晕。如一个人在哀伤时不想吃饭,觉得胃饱胀,怄气后头疼等都是我们的情绪以躯体不适来表达。躯体化障碍患者往往难以识别情绪或长期过分的压抑负心情绪,心理表达不足,身体表达代偿性的增加,身体成了患者情绪表达的主要载体,由此产生各种躯体不适。
        部分躯体化障碍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基础躯体疾病,但躯体疾病往往难以解释患者泛化和严重的不适。因此还必须做一些针对性的检查排出其他躯体病因,避免漏诊误诊造成病情延误。
         躯体疾病的症状既要考虑症状本身,也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

我们既要看“病”,也要看生病的“人”。
        3.躯体化障碍有哪些表现
        躯体化障碍这组疾病具体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化障碍、疑病障碍等几种疾病。
        躯体化障碍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多种躯体不适,常见的有各种疼痛及胃肠道不适,如头疼,背痛,口干,呃逆,腹胀、腹泻、便秘,心慌、皮肤发麻,烧灼等;这些症状持续,容易变化,可能在某阶段很像一种疾病,在另一阶段又像另一种疾病。患者难以接受医生给出的“没有躯体疾病”的保证。这种疾病在成年早期就出现了,女性多见,持续数年,患者社会和家庭功能受损明显。
        未分化的躯体化障碍患者躯体不适症状相对少一些,患者社会功能受损也较少。
        疑病障碍患者的躯体不适通常仅集中在身体的一个或两个器官,主要以消化系统或心血管系统为主;患者确信自己患有实际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医学解释,反复通过仪器检查试图证实他的信念。
4.躯体化障碍如何治疗
        躯体化障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疗的目标是减少躯体不适,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检查及治疗,减少对生活、工作等影响。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充分的依据,部分研究发现抗抑郁药可能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有益,可服用小剂量的抗抑郁、抗焦虑精神药物改善精神状态,让紊乱的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尽可能缓解躯体化障碍病症;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聚焦于患者歪曲的认知,不现实的信念,要在心中埋下躯体化障碍和心理健康状态有关的理念,要对自己心中不断强调躯体不适不代表身体有病,我只是暂时因为心理原因引发了身体不适,这种不适也是暂时的,通过连续的心理暗示,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患者需要摒弃完全身体舒适的想法,积极面对身体的不适,过着带着症状生活,与症状和平共处,从而帮助减少患者躯体症状,降低躯体不适频率,改善社会功能;除了药物干预和心理治疗外,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在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学会通过心理层面来表达情绪,学会识别、觉察及描述自己的情绪,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学会在生活环境中通过行为表达情绪,比如唱歌、运动、哭泣,呐喊,发泄等,或者绘画、写日记,手工等方式表达。寻找兴趣爱好,主动创造积极情绪,获取生活乐趣,减轻对身体的关注。同时患者家属和朋友要能理解和支持患者,虽然查不出躯体疾病,但患者的不适感是真实的,甚至比躯体疾病患者的不适更强烈和持久,这种感觉患者非常痛苦,不要认为患者没病装病,家属要理解及肯定患者的不适,多倾听,少争辩,家人的支持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
4.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的价值观念发生极大改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导致躯体化障碍发病率有所提升。临床上为确诊躯体化障碍,需要医生富有人文关怀,对于多次接受检查没有查出明确病变的患者,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是否遇到心理问题,以便确诊躯体化障碍疾病,让患者及时接受精神科治疗,促使其尽快恢复健康从而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