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医养生文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   作者:孔烈
[导读]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养生文化理论生成的基础
        孔烈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医药中心    北京市   100021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养生文化理论生成的基础,最早起源于商朝,后经东周时期的孔孟、老庄,汉代董仲舒等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成熟于宋明理学。该思想强调人与天地的基本规律相同,人的生存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重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我国的伟大智慧典籍中,隐藏着生命与自然的密码,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哲学,影响着中医养生文化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医;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其内涵是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魂是“和”,强调宇宙万物是浑然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则双利,斗则俱损。所以人与自然要“和”,人类自身也要“和”。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体科学方面的延伸。“天人合一”主张人体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长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一致的,而由此逐渐衍生出了“因循天道,顺势而为”的养生思想。中医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就犹如鱼生活在水中,水的任何变化都会对鱼有所影响,同理,天地的变化也会影响人。因此,中医养生的方法是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强调天人一体。
一、“天人合一”与中医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是“治未病”,是通过调理饮食、养补精神、锻炼形体等各种方式来实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学上把人体的胃、胆、大小肠、三焦和膀胱统称为“六腑”,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养分的主要通道,六个器官共同作用才能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物而不藏,以通为顺”,胃的工作完成之后,另外五腑才能按照顺序正常工作。《尚书》中有“食哉为时”一说,就是要求吃饭的时间固定,以保证消化器官的正常运作,否则使六腑壅塞不通,必然导致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只有做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有规律地饮食,才能健康长寿。孙思邈的《千金方》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传统的养生学认为合理饮食可以协调气血,有利于机体康健,痊愈疾病;而饮食无节制、暴饮暴食,则会导致气血失调,六腑功能下降,加重疾病。人体自身也同天地万物一样自有其运作规律,天人合一同样也是人体自身小宇宙的和谐统一,不规律的饮食不能顺应身体生物钟的规律,脾胃受损,气血得不到调养,可致疾病随时或潜在的发生[1]。《中庸》中的“致中和”讲究凡事不可极端,饮食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饱对消化不利,太饿又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因此,每餐进食七八分饱刚好。
二、“天人合一”与中医作息规律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遵循昼夜交替的变化,晨昏定省,讲究人们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具体表现。

人的生理也顺应自然,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出现相应地规律性调节,比如四季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脉象就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变化。可见,顺应四时变化,规律生活,才能使阴阳协调。一天的变化与四时是相一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阳气开始生成,到中午最盛,至日暮而收,夜深而藏。所以养生学上也主张晨间应多进行户外活动,比如传统养生功法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重视与自然环境“合一”的锻炼方式,能够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资助阳气的发生,吐故纳新,使气血流通。傍晚日落时分阳气逐渐潜藏,就要相应地减少外出活动,以避免风寒、雨露、雾气的侵袭。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所以说,“天人合一”的养生状态是要求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规律,并遵循这种养生规律才有可能健康长寿。而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重要,生活起居毫无规律,经常熬夜,特别是假日里,不需要上班上学的时候,容易黑白颠倒,晚上外出活动至深夜,或者看电视、打游戏到后半夜才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这样的作息时间违背万物生长和发展的规律,人最精神的时候恰巧是阳气渐衰,阴气滋长的时候,易引邪风入体,导致疾患,不利于养生[2]。《弟子规》教导孩子要“居有常,业无变”,按照黑夜白昼、阴阳交替的环境来自觉地照料自己,学会节制和自我监督,保持中正平和,才能有好的身体素质。
三、“天人合一”与中医情绪调节
        “天人合一”从字面理解即天地与人的统一,讲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人体的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天有日月,对应人有双目;地分九州,对应人有九窍;天有风云变幻,则对应人有喜怒哀乐。“天人合一”思想揭示了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天地间的气、物,和宇宙融合在一起,形成道,即万物之本源。《庄子》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意思是心神一定要宁静,身体一定要清净,不要让你的身体劳碌,不要让你的精气摇荡,这样就可以长生。《素问》一书也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说法。说明了人体的神和气喜静而恶躁的特点,通过静养保养神气,精气充足才不会生病。中医养生非常注重养气,通俗点说就是重视人的情志、情绪、情态等方面的调节,在《黄帝内经》中体现为“顺时养生”的思想。《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表现,人体内部的情绪气象,如果“风不调、雨不顺”也会生病[3]。所以《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和喜怒”之意,也就是说人要调和内七情,不被内七情所伤。
总结:
        中医学在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养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养生文化的顺势思维源于我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养生应从修德开始,主张中庸之道,顺势而为,要求凡事应有节制,过犹不及,是历代思想家所支持的养生标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医养生文化要学习儒道思想的精髓,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要注意身体锻炼,调节日常饮食,形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参考文献:
[1]苏志远,罗小莲,郝熙,等.道家理念与中医养生[J].黑龙江科学,2020,11(22):29-31.
[2]叶青,周亚东.中医顺势养生思想观与方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9):1396-1398.
[3]谢博妮.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J].大众文艺,2017(09):276.
作者简介:孔烈,1986年2月,女,汉,江苏省泰州市人,本科学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医药中心,责任编辑,中级职称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