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745000
摘要:目的:研究以及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病人50例。对这5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病人先后实施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并将其分为CT与MRI,以此来进行诊断价值研究与分析。检查完成后,对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式的基本性能评分和脑血管疾病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与MRI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的准确性以及清晰度评分低于MRI(P<0.05);MRI的疾病检出准确率高于CT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对于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应该首先选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关键词:核磁共振;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价值疗效
前言:脑血管疾病是好发于老年人的疾病,我国老龄人口增多,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势必会随之升高,而且脑血管疾病也成为老年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脑血管诊断与治疗相辅相成,临床需要对患者采取检测准确诊断技术,才可尽早实施针对性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致残疾率或死亡率。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包含头部CT、多普勒及磁共振成像等,经临床多次实践,发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脑缺血检测较为敏感,血管成像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患者颅骨位置,还可扫描到颈内动脉血流情况,从而快速检出脑干梗死病灶。鉴于此,本研究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45例患者先后进行了螺旋CT与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并分为CT与MRI,以此来进行诊断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所选患者入院后临床表现均符合脑血管疾病,为了确诊,对患者实施CT及MRI血管成像诊断,两种诊断方式均无法检出病灶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经过诊断后,45例患者均确证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因此,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病例无太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对45例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其中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方式为:将螺距设置为0.62mm,层厚为0.50mm,帮助患者摆正体位后进行平扫,平扫后为患者注射80ml的碘普罗胺注射液,并将阈值设置为100HU后进行增强扫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将模式设置为头颅线圈,扫描时,从患者的颅顶到枕骨大孔,获得清晰三维立体血管成像。扫描参数为:TE6.00ms,TR20.0ms,其中层厚设置为0.8mm,矩阵为166x258。
1.3评价指标
1.3.1对比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基本性能评分,内容包括: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以及清晰度评分。
1.3.2四十五例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测,两种方式均无法检查出病灶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最终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疾病检出准确率。
1.4结果统计
采用SPSS23.0数据计算系统进行本次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t、(x±s)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表示,两组结果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基本性能评分
结果:CT与MRI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的准确性以及清晰度评分低于MRI(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颅内血管循环障碍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颅内动脉肿瘤。引发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心理紧张焦虑、内分泌功能紊乱、饮食不当等引起血管堵塞,形成高血压。如果由于血压过高引起血管崩裂,就会产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血管堵塞引起供血不足则会产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为语言感受及表达能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意识水平降低,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脑血管疾病一般发生于中老年患者,致死率较高。所以早期的诊断是治疗的重要部分,尽早发现疾病对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和提高治愈率上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常见的检测方法有两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血管各种疾病,该疾病会引起脑组织出血性意外或缺血,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比例较高,最终导致患者残疾、死亡。临床需借助影像学检查,分析患者病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才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研究表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但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特点,且图像清晰度高,对检出脑血管病变患者动脉狭窄情况具有积极意义。
从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脑血管疾病容易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出血,继而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选择准确率更高的诊断方式。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主要是由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清晰度更高,能够清晰的展示出患者的颅顶以及枕骨的位置,而且还能清除的呈现出颈内动脉,从而能够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的准确性以及清晰度评分低于MRI(P<0.05);MRI的疾病检出准确率高于CT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检疫在临床中出现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首先选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王新凤.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78-79.
[2]蔡春柳,程忠伟.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256.
[3]袁冬健,陈健,李高辉,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4):56-57.
[4]刘宏,吴政俊,何明方.MS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12):17-19.
[5]白利利.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52例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247-248.
[6]张宝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11):1312-1313.
[7]秦学元.探讨64排CT平扫加脑血管造影检查与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对脑血管意外性病变治疗的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3-4.
[8]刘佩.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0):129-130,141.
[9]陆方,杨烁慧,詹松华,等.针刺促进大鼠脑缺血后亚急性期侧枝循环建立的USPIO-DSCMRI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10):1797-1801.
[10]卢明明,彭鹏,崔园园,等.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0):1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