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胃浅析眩晕的中医辨证思路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   作者:彭雅茹 张娅楠
[导读] 梳理关于眩晕的经典病因论述,思考古代医家关于眩晕的辩证思路及认识
        彭雅茹 张娅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梳理关于眩晕的经典病因论述,思考古代医家关于眩晕的辩证思路及认识。结合现代临床治疗眩晕经验,思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分析眩晕病因时,应将风阳、痰、火、瘀等病因产物看作一体,减少病理产物间互相影响。从脏腑辨证言,除主要致病脏腑,更需注重脾胃,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大法,从而立法处方用药。
        关键词: 眩晕,调理脾胃,补虚泻实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综合性临床病症,是门诊三大疑难杂症之一。据有关报道显示,人群中眩晕的发病率在5%~8%,按中国现有人口计算约有一亿。在当今社会中,眩晕的病因复杂,病程多长,容易反复,“三高一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眩晕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中医治疗眩晕,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往往效果可见一斑。现笔者将基于脾胃,浅析眩晕的中医辨证思路。
1 关于眩晕的经典论述
    眩晕是一种以目眩,头晕为在古籍中有眩,眩冒,脑转,眩转,眩晕等诸多名称。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1】,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有关眩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关于眩晕的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之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应将痰饮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并设有专方——泽泻汤以治疗眩晕,能显著改善临床患者症状体征【2】。无独有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亦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提出治痰为先;现代医者常学辉说其在临床治疗,病因痰浊者多见【3】。在同一时期,刘完素则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迨至明代,张介宾对眩晕又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眩运》中记载,治疗眩晕当以虚为主【4】。综合各家之言,总体将眩晕分为虚实两端,有关脏腑可归于肝、脾、肾,病理产物主要有风阳、痰、瘀。笔者认为发病期应注重病理产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预防性用药,避免病理产物之间相互行影响,使病情迁延复杂。又从脏腑一体观论治,并注重调理脾胃。缓解期则当结合体质特点辨证论治,将养调息。
2 病理产物“金三角”
    眩晕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病机是由于风火痰瘀虚等病理产物,使得清窍不宁或清窍不养。从脏腑位置来看,眩晕病位在脑属于上,肾藏水可涵木在下;脾胃居中为土,痰涎中生;肝为风木之脏,内有风阳;心属火,主血脉藏神,气血不通则瘀血生。从五行学说来看,脏腑既有母子关系,又有相生相克关系,其中的变化精妙复杂,不能独言一脏致病。故虽然眩晕临床分型清楚,但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病理产物相兼而生,不可独一而论。例如初起为痰湿中阻证,痰浊上蒙于清窍,使清窍不宁则发为眩晕,以头重如裹,目眩头晕,伴有湿邪困脾等兼证为主症。久病痰湿困脾,一方面可使气血生化无源。另一方面,脾胃也是气机运转之枢纽,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则影响肝之疏泄,土壅木滞气机不畅【5】;痰易化火,煽动肝风则成痰火【6】,乃至清窍,使其不宁,发为眩晕。反之亦然,初起肝阳上亢,甚则损及肾中真阴,致使肾阴亏于下,而痰瘀壅塞于上,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乃成。此四类病理产物相互影响,循环往复,故眩晕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皆因邪祛而未尽。
        笔者认为从阴阳之类划分,痰湿为阴邪,风火为阳邪,痰湿性黏滞趋下,非借风火之善行或炎上之势,则不能上扰脑窍;风火若非借痰湿之浊,何不表现为趋外,火热,破血之征?故应谨防病情演变,关注病理产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治痰运脾,使痰去而病不生,兼以凉血活血、行气之品,气血通畅则瘀血不生。


3 从脏腑关系析其治法
3.1脏腑一体观   
         按《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头为诸阳之会,耳目鼻皆为清空之窍,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临床不可独一而论,要认识到疾病在脏腑之间可以相互传变影响,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思考。如邓铁涛教授在临床有心脾互调,健脾平肝,肝肾双补之治【7】。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之大法,结合舌脉症互参,分清标本虚实,才可处方用药。
3.2 主从肝论
          虽有平肝潜阳,清肝降火之治法,仍需加入疏肝理气,运脾健脾之品。其一“无土之处则无木生”,肝失调达乃土虚不能生木,以土培木,健脾化痰,土实木坚,则肝气畅达,而至和平【8】。其二 可预防止痰湿内生,致使风火挟痰,相兼为患;或湿邪困脾,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使痰瘀互阻,闭阻脑络,轻者发为眩晕,甚者有中风之弊。
3.3 主从肾论    
         多滋养肝肾使水生以涵其木,但纯虚者少,可因虚致实,可虚实夹杂。其中以虚为主时,当适补运脾土,一方面,使气血之源生化充足,清窍得养;另一方面,脾胃为精气生化之资,以后天养先天,充固其本,可防脾肾两虚。
3.4 主从脾胃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则清窍得以养;土爰稼穑,主生化、承载、受纳。脾胃可运化水液,若脾胃代谢失常,聚湿而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李东垣先生认为“脾胃虚弱,痰浊上逆”也可发为眩晕,更创有半夏白术天麻汤。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常规治疗【10】【11】。故治脾当先运脾,处方中诸如化湿和中之藿香,砂仁之类;兼行气之木香、陈皮,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肝、脾、肾调和,气机畅达,而眩晕得治【12】。因眩晕病位在脑,调解脾胃法内涵“上病下治”之理,同时应加轻清灵动之品,载药上行以开窍醒神。以诸如黄芩、薄荷之清热药,防痰化热,寒热平调以助其康复。
4 小结
        综上所述: 脾胃生痰属中土,肝生风火属风木,淤血从心属火;眩晕病位在上,正不胜邪则生病,脾胃居中,中虚则运化失常,下虚则水不制木。上中下皆可病,故若从脾胃以调之,正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景岳全书中亦有记载:“脾胃为土,灌溉四傍,以五藏中皆有脾气”。脾胃除生化气血,也是调节气机之枢纽,故在眩晕的治疗以及防护中,不仅应重视主要致病脏腑,亦需发挥脾胃之调和斡旋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21-127
【2】孙小添.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01):82-85.
【3】常学辉,张良芝.“无痰不作眩”之我见[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7):8-9.
【4】葛鑫,刘源香.从《景岳全书》探析张景岳治眩思想[J].中医药导报,2020,26(01):88-89.
【5】刘亚楠,王玉玲,石晓如,宋雪莉.李郑生主任医师从脾虚肝郁论治眩晕经验[J].中医研究,2018,31(08):41-43.
【6】陈韵菲,张鹏,郝桂香.从痰火肝风辨治实证眩晕11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09):45-47.
【7】陈秒旬,周波,陈瑞芳.邓铁涛从五脏相关论治高血压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7):27-29.
【8】牛露娜,荆鲁,杨凤珍,逯俭.路志正调理脾肾法治疗高血压病学术思想[J].中医杂志,2021,62(06):472-475.
【9】张松.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02):213-214.
【10】宋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0,36(08):25-26+41.
【11】孙景波,华荣,文灼彬,丘宇慧.华荣主任医师从气机升降,调理肝脾论治眩晕病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09):955-9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