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新型抗抑郁药对 精神疾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   作者:施玉凤
[导读]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As)
        施玉凤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As)与新型抗抑郁药(NAt)对心电图与心肌酶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9.7-2020.7期间120例精神疾病患者,本次研究中行随机平均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A组为AAs低剂量、B组为AAs高剂量、C组为NAt低剂量、D组为NAt高剂量。每组30人,针对不同小组提供不同治疗方案,以此为基础开展本次研究。结果 AAs高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NAt高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AAs、NAt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AAs、NAt高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 AAs、NAt都会损害到患者的心脏,而AAs高剂量更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多种类型的心脏损害,同时,能够呈现出依赖性。
        关键词:不同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新型抗抑郁药;精神疾病

        现如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人数正在不断增长,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药,而长期服药,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心脏损害,因此,选取适宜的治疗药物显得尤为关键,是降低对患者心脏造成损害的关键因素[1]。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精神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As)与新型抗抑郁药(NAt)对心电图与心肌酶产生的影响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7-2020.7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120名。分组采取1:1:1随机方式,来做A、B、C、D四组分组,每组30例。A组(男15名、女15名,33-81岁,平均(53.69±17.31)岁);B组(男18名,女12名,年龄32-86岁,平均(58.38±19.62)岁);C组(男17名,女13名,年龄31-83岁,平均(51.67±16.67)岁);D组(男16名、女14名,33-81岁,平均(53.69±17.31)岁)。所有患者的纳入标准为:家属签署同意书;符合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严重器官衰竭。
1.2方法
        分别在给药前、给药2周后、4周后,对所有患者展开连续心电图监测,并且对其心肌酶谱检测。并且对患者应用不同剂量AAs、NAt治疗后,发生心肌酶谱、心电图异常的例数。
1.3统计学方法
行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别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AAs、NAt均有可能造成患者心脏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心肌酶改变、心电图改变等,因此,长期使用这两种药物都会危害到患者的心脏,目前已经属于精神科医师着重需要考虑的用药安全问题。
NAt、AAs对患者心脏损害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AAs对心脏造成损害的分析作用机制极有可能同脂肪酸基因合成、上调胆固醇相关。相关调查表明:AAs能够将患者交感神经活性提升,并且将心率、心输出量提高,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增加浦肯野纤维、窦房结活动,同时,还会对心肌造成刺激,出现I型超敏反应,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致使心力衰竭、心包炎、心肌炎的发生[2]。针对于NAt而言,可以将神经末梢处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阻断,造成心脏传导障碍,另外,其阻断钠通道延长心室传导,会造成室性期前收缩与室速,也会对钾通道造成抑制,延长QT间期,造成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但是,低剂量运用NAt,可以对心脏起到一些保护作用,例如SS-RIs能够将患者内皮细胞VCAM-1、ICAM-1的循环降低,具备较高的抗炎活性,可以对患者心肌细胞做出不同程度的保护。
本文的调查显示:在应用不同剂量的AAs以及NAt之后,AAs高低剂量组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情况差异明显(P<0.05)、NAt高低剂量组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AAs、NAt低剂量组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AAs、NAt高剂量组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情况差异明显(P<0.05)。证明高低剂量的AAs以及高剂量的NAt都会损害到患者的心脏,因此,医师必须要在用药前对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病史做出详细了解,从低剂量起,逐步加量,并且重视心肌酶谱、心电图指标的动态监测,促使患者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潘伟刚,毛佩贤,刘毅,应印兵,鲍枫,马辛.国内抗抑郁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20,33(01):1-6.
[2]罗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05):584-5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