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临床价值比较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   作者:肖正远
[导读] 研究与分析医院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
        肖正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医院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与CT技术不同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在医院接受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治疗患者,共计31例,医院收治患者的诊疗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之间,对随机抽选的31例患者均采用MRI与CT技术进行相应的病情诊断,试探讨分析31例患者在采用不同诊断检查技术后,其临床诊断价值的具体比较情况。结果: MRI技术诊断的具体情况为:岩椎尖16.13%(5/31)、斜坡骨12.90%(4/31)、翼板12.90%(4/31)、蝶骨翼6.45%(2/31)、蝶骨休9.68%(3/31),较CT技术的诊断情况更佳,(P<0.05),CT技术诊断的具体情况为:岩椎尖9.68%(3/31)、斜坡骨3.23%(1/31)、翼板6.45%(2/31)、蝶骨翼6.45%(2/31)、蝶骨休3.23%(1/31)。结论:医院在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患者进行相关诊断工作期间,对其采用MRI的诊断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病情状况的诊断率与准确情况。
        关键词:医学诊断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CT技术;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
        
        根据医院方面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患有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的患者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该疾病症状的发病几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对于该症状的治疗方式为放射性治疗,虽然放射性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的病情状况能够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但随着先进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往的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1]。因此,医院现决定对患有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的患者分别采用MRI诊断技术与CT诊断技术进行病情状况的诊断检查,并探讨分析在两种不同诊断技术下,患者病情状况的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在医院接受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治疗患者,共计31例,医院收治患者的诊疗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之间,随机抽选的31例患者均经过医院的相关检查诊断工作并被确诊为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且正在接受医院采取的相关治疗措施、患者均未患有任何精神异常现象、患者家属均同意;患者年龄大小主要集中在41-73岁之间,平均为(56.41±11.23)岁,男女比例为16:15,患者体重主要集中在53-74千克之间,平均为(60.22±5.47)千克,身高主要集中在153-172厘米之间,平均为(159.63±3.74)厘米;患者资料差异之间无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MRI技术)
        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时,需将身体呈仰卧姿势,便于检查医生为其开展后续相关的检查诊断,并将采用标准的头部正交线圈,检查的扫描范围为 鞍上池至第二颈椎下缘部位之间[2]。
        1.2.2 CT诊断技术                        
        患者在进行CT诊断技术前,护理人员需告知其至少需要保持2-3天的低脂清淡饮食行为,避免对后续开展的CT诊断检查结果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进行CT技术检查时,患者需将身体呈仰卧位,采取的扫描方式为轴位连续性的扫描,且在平扫的基础上增强一定的扫描措施,扫描的范围为患者的头顶部位至其锁骨头处[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7.1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种不同医学诊断技术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患者在采用MRI技术诊断后,其总检出率为58.06%,较CT诊断技术的总检出率更高,(P<0.05),患者经CT诊断技术检查后,其总检出率为29.04%;其中,MRI技术诊断的具体情况为:岩椎尖16.13%(5/31)、斜坡骨12.90%(4/31)、翼板12.90%(4/31)、蝶骨翼6.45%(2/31)、蝶骨休9.68%(3/31),较CT技术的诊断情况更佳,(P<0.05),CT技术诊断的具体情况为:岩椎尖9.68%(3/31)、斜坡骨3.23%(1/31)、翼板6.45%(2/31)、蝶骨翼6.45%(2/31)、蝶骨休3.23%(1/31);患者经过MRI技术诊断后,检出情况最多的是岩椎尖,其次是斜坡骨与翼板,而患者通过CT技术诊断后,检出情况最多的岩椎尖,其次是翼板与蝶骨翼;患者在采用两种不同诊断技术后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医学上对于诊断患者病情状况的检查技术不断改进与完善,越来越多检查诊断结果更加精确、检查范围更加全面的诊断技术被逐渐应用于患者疾病症状的检查工作中,且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CT诊断技术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时间较长,且由于该诊断技术具备操作相对简单、结果较为直观等优点,在医学上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但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MRI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的检查工作中[4]。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中分别对随机抽选的31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症状患者采用MRI诊断技术与CT诊断技术进行相应的病情诊断,通过研究结果可表明,两种不同的诊断检查技术所呈现的具体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检出率最高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而言,对患者采用MRI诊断技术的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病情状况的总检出率,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性、合理化的后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病情状况的良好恢复[5]。
        参考文献
        [1]韩晶,沈文荣,叶峰,何侠.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检测对比分析[J]. 肿瘤学杂志,2011,17(01):16-19.
        [2]丁忠祥,张福兴. CT、MRI及PET/CT在鼻咽癌第七版UICC分期中的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2011,21(12):906-912.
        [3]刘强,孙占友,李祝和,陈国财. CT、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测及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07):99-100.
        [4]谭新劲,任丽,郑伟,刘云,郑佳利. MRI和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侵犯范围界定及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2014,22(09):2061-2063.
        [5]奚丹,黄瑾.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CT、MRI、SPECT检查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09):38-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