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中医治疗中风的体会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   作者:赵永州
[导读] 祖国医学的“中风”又名率中。本病以猝然昏仆,
        赵永州
        老百姓大药房安阳安惠店中医诊所 中医主治医师  455000
        祖国医学的“中风”又名率中。本病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嘴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式、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疾病。
        历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众说纷纭,在治疗上也多种多样。笔者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先哲的宝贵经验,结合自己40多年来运用中医治疗中风的实践。现将我临床经验作一整理,以供参考。
        一、对中风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古代《内经》早有论述。《内经》云:“风为百病之始也,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者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以上两段话意思,论述了中风的病因是“络脉空虚”为风邪所中,并依邪中之浅深,把中风的分为四型,即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金元以后,中风的病因学说,有了进一步发展。四大名医,师古不泥古,对中风的病因提出新的看法。李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也,多有此疾。”刘河间曰:“中风非外来之风,亦非肝木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朱丹溪曰:“有气虚、血虚、痰饮。”明朝张景岳曰:“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愤,本皆内伤积损而热,原非外感所致。”又曰:“气血弱人,受六淫或七情所感,以损元气致气血衰败而发。”综上所述,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和风,景岳则谓之积损元气致气而衰败而发,提出“非风论”。可见,金元时代四大名医对中风发病的认识,飞跃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出了“内风立论”的学说,补充了前人认识不足,至今仍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认为各家学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反应了疾病的本质,均不可偏废。依先人立论辩证施治,用之得当,皆可取得一定疗效。并认识中风一症本属于虚,而风、火、痰、气等乃是诱因。病因病理:正气血虚,心肝肾三脏失调,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复因诱因所导致,饮食失调,饮酒饱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情志失调,忧思恼怒,热气怫郁,心火暴盛;起居失宜,造成阴陷于下,阳亢于上,肝风内动,血随气升,挟痰挟火,横窜经络,导致口眼嘴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上蒙清窍,导致昏迷不醒人事。
        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脏腑有虚实,感受邪气有轻重,发病诱因有不同,所以中风的临床表现也颇为复杂,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等型并有闭症、脱证之分。
        二、对中风的治疗:
        对中风的治疗,应当注重预防和早期治疗。实践证明早期治疗效果为佳。
        治疗原则:根据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总的来讲,虚则易补,实则易泻,闭则易通,脱则易固。
        下面依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各类型分述治疗。
        (一)中络:
        主证:口?眼斜,言语失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患侧侧耳根有压疼感,舌苔白腻。
        分析:患者多为身体虚弱,或恼怒肝气上逆,或由于起居不宜,感受外邪,郁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法:补益真气,疏风散邪
        方剂:顺风匀气散加减。
        本方:人参、白术、甘草补中气。乌药、沉香,青皮可以调理气机。一补一调,正气的运行自然平匀,气匀之后,有助于解散外风。再加天麻、紫苏叶、白芷、疏风散邪,木瓜伸筋舒络。所以全方治疗气血不和而中风的口眼?斜、半身不遂。本方治疗此型,效果显著,十之有九,服药20多天痊愈。若体质壮,可用牵正散治疗。
        病例:王某某,男,55岁。
        2010年12月28日前来就诊。自述:10月25日给其两个儿子分家、吵架,第二天早起,口向右歪,舌头麻木,言语不利。曾在当地煤矿医院,治疗8天无效,现前来就诊。查:口向右歪,鼻唇沟右侧明显平垣,神清,脉沉细,舌质淡红苔外白。此属恼怒之后而发病者,经以顺风匀风散加减四剂。以补益真气,疏肝理气通络。
        方剂:党参12g,白术6g,紫苏3g,白芷12g,天麻15g,乌药6g,沉香6g,青皮9g,炙甘草9g,川栋子15g,当归12g,白芍12g,四剂,水煎服。
        二诊:口歪减轻,脉沉细,说明正气尚虚,原方重用党参、白术20剂而愈。
        (二)中经:
        主证:半身不遂,筋骨不用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分析:多由正气不足,营卫不固,络脉空虚,复为风邪袭伤或痰火七情所感,邪气乘虚而入,滞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失所养,发为偏枯。
        治法:以补正气为主,除湿清热消痰,补益真气,辅以活血和营。
        方剂:涤痰汤合小续命汤加减。涤痰汤以清热消痰,小续命汤通调营卫。
        病例:郝某某,男,50岁,林县教师。
        2012年6月5号前来就诊,其爱人代诉,其爱人有高血压病史,6月1号外出突遇大雨,淋雨后回家,当晚不能说话,随之右半身不遂。经林县采桑乡卫生院诊治无效前来诊治。查:面色晦黄,精神欠佳,言语不利,右半身不能活动,舌质淡、苔白,脉弦。


        诊断:中风证中经型,患者素质虚弱,内有痰火,复感雨淋,风湿乘虚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偏枯不用。
        治法:补虚清痰疏风活络法。
        处方:首用导痰汤加减,法半夏9g,陈皮9g,云苓12g,胆南星12g,瓜萎24g,防已12g,防风12g,红花12g,鸡血藤15g,炙甘草9g,四剂水煎服。
        二诊:能言语,但说话不甚清晰,用小续命汤加防风12g,防已15g,15剂基本痊愈,仅留左手握东西无力。
        (三)中腑:
        主证:突然昏倒,神昏闷乱,狂燥不宁,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口歪眼斜,大便不通。
        分析:多由于真气虚衰,复受痰饮、风火、恼怒等阻塞心窍,神明失守所致。
        治法:补养真气,佐以清痰降火,开窍安神通下等法。
        方药:涤痰汤加减:陈皮12g,法半夏9g,云苓15g,甘草10g,胆南星9g, 枳实 6g,人参6g, 竹茹 15g,石菖蒲12g。痰多加瓜萎,发热加黄连,大便不畅加大黄、芒硝。方中人参,石菖蒲补正气开心窍而醒神,胆南星清肝胆之火而除风痰。全方能使真气足,心窍通,痰火敬,神明安,故治中风者疗效佳。
        病例:钟某某,女,52岁。
        2011年12月前来就诊,其男人代诉:患高血压病已数年,前半月突然精神不佳,哭笑不宁,半身瘫痪。
        查:面红唇赤,午后潮热,舌苔黄厚焦干,舌质红,右半身瘫痪,左侧手足不安,狂呼乱叫,问话不答,脉强实有力。
        诊断:中风(中腑)。
        分析:此由正气衰弱,邪热炽盛,痰火迷于心窍,神明受扰所致。
        治法:清心涤痰,开窍醒神,通腑泻热。
        方药:先用安宫牛黄丸化开鼻饲以开窍。然后服涤痰汤加大黄、芒硝以涤痰通腑泻热。姜半夏9g,胆南星6g,橘红15g,枳实12g,茯苓15g,人参6g,石菖蒲12g,竹茹12g,大黄15g(后下),芒硝15g,甘草6g,三剂,水煎服。
        二诊:精神稍安,照方继续服四剂。
        三诊:神志清,能说话,二便通畅。继用原方减去大黄,芒硝,30剂服一个月,精神饮食正常,后改用八味小续命汤加红花。二方交替用5个月痊愈。
        此症若便溺阻隔,闭塞不通,即属闭症。
        (四)中脏:
        主症:昏迷不醒人事,目合口张,唇缓涎出,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软,舌痿,脉微或弱。
        分析:正气即将虚脱,所以出现目合口张,鼻鼾,手撒遗尿等症。呼吸低微,汗多不止,四肢厥冷,二便自遗,脉微欲绝,是阳气将脱的主要依据,急需中西抢救治疗或可挽救生命于垂危,否则,贻误时机,就会导致患者的猝死。
        治法:扶正固脱,益气回阳,辅以清火豁痰。
        方药:立即用大剂量参附汤益气回阳。人参15g, 制附子15g(先煎),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龙骨、牡蛎、山茱萸、五味子之类以敛汗固脱。回阳之后,如患者又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突然脉大无根,是由于真阴亏损,阳无所附而出现了虚阳上浮欲脱之症,可改用地黄饮子加减,滋养真阴,温补肾阳,以回阳固脱。然后和涤痰汤交替使用。
        病例:丁某某,男,63岁。
        2010年9月,患者体质虚弱,有高血压病史,陡然跌倒成中,不省人事,小便自遗,喉中痰声漉漉,汗多脉伏,身热肢冷。
        诊断:中风(中脏)
        分析:此真阳飞越,气血涣散,虽曰中脏,实暴脱也,立即进行中西药结合抢救。
        治法:益气回阳救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15g、熟附子(泡)12g、竹沥6g、生姜汁(冲)3g、龙牡各15g、水煎鼻饲并合用苏合香丸。
        二诊(病后25天),病情好转,意识清晰,但仍有半身瘫痪,语言不利,后改用补阳还五汤,以补虚通络。黄芪30g、归尾15g、赤芍12g、地龙12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2g、水煎服。服30付后,病情稳定,用补阳还五汤和涤痰汤加减,交替使用3月,基本痊癒。
        三、体会:
        1、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标为风、火、痰、湿壅盛、气血郁阻;在本,则属肝肾阴不足,气血衰少。但病情有浅深轻重之不同,本虚标实也有先后缓急的差别,辩证施治时,必须加以注意。
        2、以上按中风四型论述了中风的治疗方法,总的来讲,以治虚为本,以治风、火、痰、湿为标。在临床上我常用方剂不外呼顺风匀气散、涤痰汤、补阳还五汤、镇天熄风汤、八味小续命汤。至于闭证与脱症多寓于中腑中脏之中,治疗上仅用了涤痰汤加减和参附汤加减。临床对于闭证还要分清阴闭和阳闭。阴闭,先用苏合香丸化开鼻饲;阳闭,先用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化开鼻饲。均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然后针对风、火痰的偏盛,用大定风珠汤、羚羊角汤、涤痰汤加减给于治疗,收效甚是满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