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学
颐年堂中医馆 430000
摘要:采用针灸疗法治疗1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症状每天行针1次,取穴方案随着症状的改变而随时调整, 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行第2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明显效果,治愈率达84.21%,总有效率为100.0%。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针灸治疗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简称,是发生在鼻腔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反复发作阵发性鼻痒、喷嚏、流大量清涕和发作时鼻黏膜苍白为特点。笔者特选取2018年以来典型的变应性鼻炎19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为门诊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最少22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科学》[2]和《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外科分册》[3]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①鼻痒、喷嚏、流涕、鼻堵塞4大症状至少有3个。②检查见下鼻甲肿大或水肿。③发病期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阳性。④变应原皮肤试验或黏膜激发试验阳性;血清IgE升高。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能够坚持规范治疗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2)鼻腔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3)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感染者;(4)伴有严重高血压及糖尿病者;(5)伴有癫痫及精神病者;(6)凝血机能障碍者;(7)不能坚持针灸治疗或治疗期间乱服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大杼、风门、肺腧、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肺气虚只取主穴。肾气虚加命门、肾腧。脾气虚加足三里、三阴交、脾腧。气滞血瘀加气海、膈腧、太冲。风寒型背部穴位针后加灸。风热型只针不灸。
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针具用0.30×40mm毫针。局部皮肤消毒后,背部毫针与皮肤约成40度角向脊柱斜刺,每穴要求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佳,根据病人背部肌肉厚薄决定针刺深浅,严防刺入过深造成气胸。
迎香针向鼻翼0.3—0.5寸;印堂从上向下平刺达鼻根部,针感到鼻尖最好;通天穴针尖向面部方向,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度;命门、肾腧、足三里、三阴交、脾腧、气海均用补法;膈腧、太冲用泄法。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每隔10分钟行手法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行第2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3 疗效观察
19例患者经第1个疗程结束后痊愈10例,第2个疗程结束后痊愈6例,症状明显缓解3例,治愈率为84.21%,有效率为10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3岁,公司职员,2019年5月20日就诊。病史:2年前冬天因冷空气患变应性鼻炎,春秋换季以夏天吹空调冷风也经常发作,发作时鼻痒、鼻塞、流清涕不已,面部皮肤发红肿胀。查体及实验室检查:下鼻甲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类药治疗,症状消失后遇冷空气再次发作,反复用西药(主要是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类药)和中药(用药不详)未能治愈。症见:腹胀、肢困,舌质淡苔薄白有齿痕,脉细弱。中医辨证:肺脾气虚。针刺除主穴外,加脾腧、足三里、三阴交。背部穴位同时艾灸。经1疗程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停针灸3天行第2疗程治疗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5 总 结
AR多因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而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或脏腑功能失调,感受风邪,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宣发,侵犯鼻窍,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肺窍壅塞而致。根据肺开窍于鼻,取大杼、风门、肺腧以协同调节肺脏之气,与鼻部局部取穴相得益彰,针灸同时背部加灸能振奋经气,紧密腠理,固表强卫,调肺之功更著。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祛风清热,宣通鼻窍。印堂属奇穴,通督脉之气,清头熄风,宣肺利窍。气海与肺气息息相关,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宣肺通络利鼻。太冲是肝经腧穴、原穴,肝藏血,因此太冲主血。合谷—太冲伍用,一阳一阴相互促进,对气滞血瘀型鼻炎收效快捷。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有强壮作用,补益气血,扶正培元,三阴交滋阴健脾,两穴伍用对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
AR与过敏原、环境因素直接相关。常年性AR主要由室内变应原引起,季节性AR主要由室外变应原如花粉引起。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冷热变化因素的刺激可缩短疗程。对合并鼻中隔偏曲及鼻甲肥大患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1—743.
[2] 田里,张燕平.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54.
[3]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65。
[4] 王世宝.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19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