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单元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   作者:孙爱英 王静 袁欣 刘斌 辛洪艳
[导读] 伴随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研发人员对冠心病治疗技术进行探索

        孙爱英 王静 袁欣 刘斌 辛洪艳   
        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伴随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研发人员对冠心病治疗技术进行探索,冠心病治疗水准不断提升,降低冠心病死亡概率。我国在冠心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对冠心病患者术后护理疗程有待加强,我国冠心病发病比率极高,医院更应该关注冠心病的术后护理,提高冠心病护理效率和品质。本文主要探究心内科护理单元,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探究,提升冠心病患者生活品质。针对护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进行整改,提升冠心病患者康复速率,保证冠心病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心病患者;心理状况;生活质量.

        引言
        冠心病作为心内科常见突发病,患病人数比例持续攀升,主要跟人们的生活饮食与作息习惯不规律有关,当患者发病时,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进而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不畅,造成心脏供血功能出现阻碍,引起血管阻塞,冠心病的患者在发病时,伴随心绞痛,日常生活中出现胸闷气短的状况,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升患者康复品质,本文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15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单元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选取2017年4月份到2018年5月份我院所收治的冠心病的患者,患者数量共150人,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均为冠心病的确诊病例,并且这些患者也都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现在我们将这150名患者进行随机的分配,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的病人共75人,这75人中有男性40人,女性35人,患者的年龄都在45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周岁左右,患冠心病的时间在两年到20年之间,患者的平均病龄为14年左右,对照组也为75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有46人,女性患者为29人,患者的年龄在45岁到79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周岁,患冠心病的病因在两年到20年之间,平均的兵龄为14年左右,这两组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都没有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来比对。
        1.2护理的方法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疗法,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疗法上进行改进,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运动指导和心理护理,进而改善术后护理生活质量,提高康复速率。
        1.2.1健康教育.
        伴随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规律发生变化,生活饮食和睡眠质量发生变化,冠心病发病概率不断攀升,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冠心病死亡概率不断提高,因此冠心病患者在术后要进行正确的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的发病机理,对患者制定和开展不同的护理康复计划。此外,患者在进行完手术后,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介绍,针对患者术后状况,医护人员对患者护理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家属应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患者护理流程。在于患者家属讲解中,医护人员应指出和告知患者生活不良的习惯,患者在接受护理疗程中,应养成低脂低盐的饮食习惯,情绪波动起伏不要过大,保持愉快愉悦心情,患者要注意睡眠质量,并对患者家属讲解急救措施,保证患者康复后,在发病时家属可以将患者及时送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死亡概率。
        1.2.2运动指导.
        对患者进行预后运动指导,提高患者康复速率,冠心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涉及诸多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注意事项告知,保证患者运动安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过后定时休息,保证运动过程规律成效。

冠心病管着每周进行运动,每周运动2-3次,每次运动至多30分钟,同时保证患者血压的正常,提升患者心脏运动耐力,保持心脏血液通畅,提升肺活量,改善患者生活品质。
        1.2.3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患者术后情绪波动过大,医护人员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随时观测患者心理变化状况,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调整,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地干预。医护人员应主动倾听冠心病患者的诉求,不断鼓励患者战胜冠心病,提高患者护理愈合速率。医护人员在护理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性,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严格监测,对患者不良情绪及时疏导,避免冠心病再次复发。对于冠心病的护理治疗,心理护理占据较大的比重,若患者心理护理存在偏差,导致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对冠心病的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护士长对护士的基础护理进行评分,根据护士站下发的基础护理评分标准,对护士的护理流程进行评定,确认护士护理的合格率,对患者满意度数据进行统计。患者在护理流程中,对护士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将评价建议填写在护理调查报告中。
        1.4分析统计
        采取SPSS18.0统计软件,将调查数据输入到系统中,计量资料应用(X士S)来表示,检测流程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表示,检验水准为双侧标准,其中a为0.05。
        2结果
        研究组合对照组进行数据比对,观察组的护理合格率为85.81%,对照组护理合格率为95.7%,满意度提高到94.09%,心脏内科投诉率降为0。通过研究组采用的护理疗法,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整体合格率不断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加强。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我国冠心病的患者比率不断攀升,中老年群体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机能缓慢,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盐分,造成血液黏稠,血管流动速率缓慢,在动脉内膜中易形成粥样的斑块,造成动脉通道狭窄,心肌供血功能下降,易引起患者产生胸闷气短,并伴随心绞痛,进而演变为冠心病,发病死亡概率极高,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患者在术后常常因为焦虑和害怕,导致负面情绪加重,冠心病复发概率提升,因此在预后治疗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运动指引、饮食习惯调整,全面提升患者康复效率。
        3结论
        综上所述,患者在护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提高医院护理效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善饮食习惯,调整睡眠质量,改掉不良习性,告知患者家属护理注意事项,避免冠心病再次复发。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每周至少2-3次,每次最多30分钟,运动劳逸结合,保证心肌耐力不断提升,提高心脏供血功能。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观测,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及时沟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患者开展护理疗法,对心理状态进行干预治疗,提高患者就医生活指标,结合术后药物治疗,提升患者康复祖率,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形成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保证身体健康指标。
        
        参考文献
        [1]张风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028(004):880-881.
        [2]王美娟,张丽娟,庄海峰.强化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学治疗与健康,2020,018(007):P.128-128,131.
        [3]都小丽.心内科护理单元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人人健康,2020,No.511(02):224-225.
        [4]蒋玉敏,付瑞欣.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v.18(18):30-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