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   作者:肖珺文
[导读] 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肖珺文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分别接受循证护理、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前后的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VAS评分、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室颤等严重、恶性心律失常,有可能引起全身供血功能异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必须尽早抢救,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病情控制效果、预防其他并发症。本研究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37例。试验组、对照组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54.62±5.57)岁;前壁梗死13例,前间壁梗死10例,正后壁梗死8例,无Q波形梗死6例;心律失常性胸痛时间32~45分钟,平均(35.23±2.31)分钟。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43~75岁,平均(54.58±5.62)岁;前壁梗死12例,前间壁梗死11例,正后壁梗死7例,无Q波形梗死7例。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恶性肿瘤;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全身感染。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给予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心理干预等,并嘱咐患者注意充足休息。试验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建立循证护理小组。选择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护理人员与护士长、临床医师共同组成循证护理小组,给予系统化培训,提高实施循证护理的能力。②循证护理的实施。第一步,提出问题。患者入院时,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用药史以及各基本信息,并做好记录,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第二步,查询资料。结合总结出的问题,多渠道查询资料,寻求论证支持,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患者制定具体护理方案。第三步,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一是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清洁、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定期更换床单被褥,限制探视时间、人数;二是病情观察,患者多是发病1~2天发生心律失常,在高危时间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悸、窒息、昏厥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三是心理指导,向患者介绍医院、科室、病房、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等情况,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来缓解焦虑情绪,采用“您的病情恢复得非常好”等鼓励性的语言,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疾病;四是生活护理,嘱咐患者多饮水,预防便秘,排便困难者及时用药干预,嘱咐患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以避免由于心脏负荷上升而引起的心律失常;五是饮食指导,发病4~12小时内可进食流食,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合理饮食,注意控制钠盐、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少食多餐;六是用药护理,告知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过度惊慌而导致的病情加重;七是心绞痛护理,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的时候,先采取播放音乐、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疼痛,若疼痛剧烈或持续,则给予镇痛药;八是运动指导,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锻炼,以改善体循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前后的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不良事件包括心率过快、心律失常、室颤。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分值与疼痛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以[n(%)]、(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行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VAS评分、SF-36评分
        护理前两组的VAS评分、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低于护理前(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是一种危急重症,由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所致,病死率较高[2]。流行病学显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且4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部位的心肌不能继续正常工作,导致心脏正常收缩节律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心律失常[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上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并要实施科学的护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循证护理指的是结合科研结论、患者愿望以及临床经验等获取循证依据,并根据循证依据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决策,是一种源于循证医学的新兴护理模式,也被称为实证护理、求证护理。循证护理模式下,可以提高护理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减少心率过快、心律失常、室颤的发生,且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心理状态及健康知晓度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S2):196-198.
[2]王元丽.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13+115.
[3]唐姗钐,杨展,杨亚飞.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8):1116-1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