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风险因素与护理措施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   作者: 张嘉
[导读]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输血作为常见治疗手段,
        张嘉
        贵州省血液中心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摘要: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输血作为常见治疗手段,广泛应用在血液病的治疗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输血风险因素与护理措施也已经成为当前临床医学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主要对输血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临床患者输血的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输血风险因素;护理措施;现状
        在临床治疗方式中,输血治疗作为其中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血液病患者的治疗中,输血治疗已经成为其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患者对于输血治疗的需求愈加广泛,同时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受到更多的社会群众与医学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我国近年对采供血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越来越重视,在不断加强采供血机构人员专业培训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发展新的采供血技术,从而降低临床上输血感染的风险,但是由于输血过程的复杂程度较高,始终导致输血风险因素存在。输血护理措施作为保障输血安全的有效屏障,是保证献血者、用血者安全的核心环节。
1.临床常见输血风险因素分析
1.1输血相关疾病感染
        临床输血常见的风险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为输血相关疾病感染。笔者在查阅大量临床资料后证实,当前已经认定经输血传播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包括:肝炎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等。除此之外,弓形体病以及疟疾同样有可能因为输血感染而产生与传播。
        当前严重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威胁为肝炎病毒传播。据了解,在世界医疗范围内,如何通过有效措施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已经成为输血医学研究中的重点部分,而导致输血疾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中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存在“窗口期”。检测“窗口期”指的是,在进行血液样本中含有的病毒标志物检测时,一定时间内,该病毒无法检测出,从而导致输血后病毒标志物进入到患者体内,最终导致患者感染相关疾病。
        就艾滋病“窗口期”来说,“窗口期”的平均时长为22-25d。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国外在关于艾滋病毒的血液检测中增加了关于P24抗原的检测,尽管如此也只能将艾滋病毒的“窗口期”缩短至16d,无法避免“窗口期”的存在。因此,一旦献血者感染艾滋病毒后,恰好处于“窗口期”的血液被输入到另一个患者体内,那么该名患者就会感染艾滋病。此外,丙型肝炎(HCV)患者的感染绝大多数是由于输血传播导致,由于HCV具有较长的“窗口期”,从而大大增加患者输血感染HCV的风险与概率。
1.2输血不良反应
        所谓输血不良反应指的是,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不良症状与体征,该症状与体征无法通过原有疾病解释。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过敏反应以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而导致输血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较多,比如:患者实际失血量、病情程度以及血型不符等都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输血患者出现急性溶血性反应的原因就是由于输注血型与患者实际血型不一致,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1.3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输血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的事故之一,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加以重视与防范。

如果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医护人员由于管理问题错给患者输入血液,给患者造成的风险将远远高于其他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是导致输血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此,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输血技术,不断加强对输血过程中的管理,降低输血错误。另外,患者在接受输血前,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宣教不到位同样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大重要因素。针对于此,医护人员必须将所有关于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保证患者的知情权,降低输血医疗纠纷发生率。
2.输血护理有效措施
2.1制定与完善输血护理制度
        完善的输血护理制度是输血护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护理人员在输血操作前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十分详细的了解,以此提高患者输血治疗的安全水平。
        首先,在制定与完善输血护理制度中,医院内部需要成立相应的输血委员会,主要负责医院日常输血科与其他各科室用血的管理,将医院内部输血规章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落实输血制度的实施。另外,医院内部还需要定期组织开展护理人员专业输血技术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提高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输血安全;
        其次,不断加强输血质量管理与评估。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医护人员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一个详细准确的评估,在输血过程中针对一些护理要点进行重点评估,确保输血安全性;
        最后,严格按照输血要求进行无菌操作,制定输血查对表格。结合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输血查对表格,在进行患者的输血治疗前,严格按照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实际的填写,保证输血资料的正确性。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输血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消毒及穿刺护理,落实无菌操作。另外,对于输血时所使用到的器具与血液制品等,必须严格控制其细菌污染,避免污染情况的出现。
2.2更新观念,改变输血模式
        在输血治疗前,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于不满足条件的患者能不输血情况下不采取输血治疗。在现代输血治疗趋势中,成分输血是其中主要的趋势之一,临床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成分输血治疗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告知患者家属关于成分输血的优缺点,让患者进一步了解成分输血。比如:通过成分输血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积极鼓励患者接受成分输血。另外,由于病毒在不同的血液中其分布并不均匀,因此不同的血液成分在传播疾病的概率上也各不相同,其中白细胞传播疾病的概率最高,最为安全的为红细胞与血小板。
        现如今,自体输血作为安全、经济的输血模式,被临床广泛使用,同时也是患者最能够接受的输血方式。尤其是针对创伤比较大的手术患者,患者在术后出血多,采用自体输血的方式既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开支,同时还能够减少由于异体输血而产生的并发症。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内部人员应当更加提倡患者使用自体输血与成分输血,提高输血安全性。
3.结语
        总而言之,输血作为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患者输血治疗中,为了减少输血风险因素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医护人员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风险因素造成的危险,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促进医院输血治疗的正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炯桔.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50):118.
[2]陈慧敏,姚素玉.血液科住院病人输血护理风险管理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6):4201,4198.
[3]艾力曼·亚合甫.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预控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9):343-344,346.
[4]马华方.血液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4):3-4,7.
[5]邓娟.针对性护理对外科临床输血护理效果、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164-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