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   作者:赵双林 李骞 占星星
[导读]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后路椎间孔镜术治疗疗效。

        赵双林  李骞  占星星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  云南省昆明  650214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后路椎间孔镜术治疗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间选取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后路椎间孔镜术治疗,B组常规治疗,分析两组疗效与VAS评分、ODI指数、腰椎JOA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A组疗效93.75%高于B组62.50%,P<0.05;A组术后3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B组,腰椎JOA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椎间孔术治疗,可缓解腰椎疼痛,恢复腰椎功能,进而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应用效果
        骨科疾病中,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较高,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分析腰椎管狭窄症诱因,多与侧隐窝狭窄有关,进而压迫神经根管,引发双下肢无力、腰腿痛等并发症,典型表现为神经源性跛行,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常规方案为手术切除,即全椎板切除术或半椎板切除术,但此类手术创口较大,术后可能遗留瘢痕,且此类手术不利于脊柱稳定,并发症风险高,整体疗效有限[1]。近年来,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后路椎间孔镜技术随之用于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本文为探究椎间孔镜技术应用效果,选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为样本,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8年12月-2020年12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10例男、6例女,年龄58-72岁,均值(67.51±2.71)岁,病程均值(4.85±1.14)年;B组,9例男、7例女,年龄59-73岁,均值(67.59±2.73)岁,病程均值(4.89±1.16)年。选入样本进行CT检查、MRI检查均提示腰椎管狭窄,均知情,且责任节段均未超过2节,剔除腰椎结核、滑脱、感染或韧带严重骨化者[2]。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比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P>0.05。
1.2治疗方法
        选入样本均采取俯卧位,给予全麻后,利用X线观察病变椎体。
        A组后路椎间孔镜术治疗:确定穿刺点及穿刺入路,随后置入椎间孔镜,将突出髓核摘除,清除残存髓核,采取射频消融方案止血。对于椎间孔狭窄患者,将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对于韧带过于肥厚者,将背侧黄韧带切除。对神经根、椎管进行减压,直至硬膜恢复正常博动停止,并在椎间孔镜监视下,观察硬膜波动情况。确定无明显出血后,将切口缝合,准备无菌敷料包扎切口,嘱咐患者卧床3h,恢复良好者可在腰围保护下尝试起床活动。
        B组全椎板切除治疗:指导患者俯卧位,全麻后于患者背部开切口,随后将血管、肌肉组织分离,由黄韧带处切至腰椎狭窄处,在此期间,注意规避脊管内健康组织损伤,利用椎板咬骨钳将椎板中央部分切除,随后准备温盐水将硬脊膜冲洗干净,随后将伤口缝合。
1.3统计学研究
        选取软件SPSS 21.0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数据进行计算,%、±s记录不同术式治疗下患者计数、计量指标变化,X2、t检验。P<0.05,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对比
        A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93.75%高于B组62.50%,P<0.05。如表1。

2.2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A组术后3月VAS评分(1.29±0.38)分、ODI指数(15.27±1.79)分均低于B组,腰椎JOA评分(21.84±2.11)分高于B组,P<0.05。如表2。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在骨科疾病中发病风险较高,诱因复发,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初期,腰椎管狭窄症无显著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可采取腰围固定、按摩理疗或药物干预等保守方案治疗,但对于出现神经根症状或并发马尾综合征者,需及时开展手术治疗。常规全椎板切除术虽能缓解腰椎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手术操作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整体疗效有限[3]。近年来,微创手术后路椎间孔镜术用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以常规椎间盘摘除术为基础,联合内镜技术,术中开小切口置入椎间孔镜,于可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可降低椎管内其他因素对手术干扰,且摘除椎间盘时无需剥离软组织、肌肉,对关节突及椎板损伤小,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恢复[4]。结合本文数据分析,A组疗效93.75%高于B组62.50%,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B组,腰椎JOA评分高于B组,提示后路椎间孔镜术用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选取后路椎间孔镜术治疗,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手术操作对腰椎健康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患者恢复日常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对比常规全椎板切除术,后路椎间孔镜术更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权宗军.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 系统医学, 2020, 005(005):64-66.
[2]卞建、徐燕、何源龙. 经皮脊柱椎间孔镜下应用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 v.19;No.327(23):84-87.
[3]孙进, 安树康, 黄学良,等.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 016(004):183-186.
[4]罗万荣, 胡广询, 易伟宏,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侧后路减压术对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 2020年10卷13期, 52-54页,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