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祥瑞
临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76700
【摘要】目的:分析11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对11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ADR 中,男占61.06%,女占38.94%;给药途径以静脉为主,占91.15%;抗菌药物引起的最多,占76.99%, 其次是中成药,占10.62%;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76.99%。结论:儿童ADR多以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导致,应明确用药指证,合理规范用药,以降低ADR发生率。
[关键词]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抗菌药物
我国每年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者超过50万人,其中儿童占13.4%。ADR不仅导致医源性疾病,增加原有疾病的治疗难度,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儿童由于肝肾等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的清除速度较慢,且不易掌握准确的用药剂量,因此ADR发生率较高[1]。分析儿童ADR发生特点,可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本文对某院近年来收治的113例儿童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院从2017年3月~2020年9月报告的113例资料完整的儿童ADR病例报告,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查看ADR病例报告,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涉及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等信息。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13例ADR 中,男69 例( 61.06%) ,女44 例( 38.94%) ,男女比例1. 57∶1。患儿年龄11 d ~13岁,其中<1岁38例( 33.63%) ,1~3 岁26例( 23.01%),3~7 岁33例( 29.20%),7~14 岁16例( 14.16%)。
2.2给药途径 113例ADR中,静脉给药所致的ADR 103例( 91.15%) ,口服给药8例( 7.08%) ,肌内注射2例( 1. 77%),静脉给药明显高于其他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5.69%,P<0. 05) 。
2.3药物种类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87例( 76.99%) ,其中头孢菌素类 37例( 42.53%) ,青霉素类18例( 20.69%),其他类32例 ( 36.78%),中成药12例(10.62%),中枢神经系统4例(3.54%),循环系统3例(2.65%),其他7例(6.19%),抗菌药物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89%,P<0. 05)
2.4累及器官系统 113例ADR 中,累及皮肤及其附件87例( 76.99%),消化系统14例( 12.39%),全身性6例( 5.31%),神经系统3例( 2.65%),以呼吸系统、肝胆系统、心血管系统各1例(0.88%)。
2.5疾病转归情况 113例患儿经相关处理后,治愈88例(77.88%),好转25例(22.12%)。
3讨论
本组113例儿童ADR病例报告中,以男童略多,男女比例为1. 57∶1,与资料报道相似[1]。年龄以<1岁居多,占33.63%,亦与资料报道相似[1,2]。患儿年龄越小ADR发生率越高,可能与年龄越小,肝、肾发育越不成熟,影响药物的转化代谢,药物积蓄体内,导致ADR发生。药物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15%,与资料报道一致[3]。静脉用注射剂、粉针剂往往含有抗氧剂、增溶剂等杂质,且药物在人体血液内浓度在短时间内变化相对较快,容易诱发ADR。药物贮存不当、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等也可能导致ADR。临床医师在用药中应严格把关,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以降低ADR发生率。
113例ADR所涉及药物以抗菌药物居多,占76.99%,与资料报道相似[3]。可能与儿童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所患疾病以感染性疾病较多有关。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发生ADR最多,其次是青霉素类,可能与该院抗感染药物以上述两种药物使用更为广泛有关。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降低ADR的发生,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中成药发生ADR的频次也逐渐增高,一是临床对中药的重视,二是中药提取物注射剂成分复杂,容易引起ADR。113例ADR中,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占76.99%,其次是消化系统,占12.39%。可能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浅、胃肠道反应容易感知和观察到有关。ADR对患儿的危害较大,应加强宣传和监测,发挥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药师的作用,明确适应证,合理、规范、个性化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莉,时艳平,侯红丽,等.10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儿
科药学杂志,2019,25(4):51-53.
[2]周光宇,曹芬,苏华.2527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研
究,2018,37(5):307-310.
[3]王干一,夏旭东,彭亚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1 103 例分析[J].
安徽医药,2020,24(3):62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