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萍
中牟县妇幼保健院 河南郑州 451450
【摘要】目的:研究定量病理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接收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定量病理技术实施诊断,然后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通过病理检查进行确认,分析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并且对比乳腺癌细胞专业和无转移的诊断差异性。结果:定量病理技术的诊断符合率为100%,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为96.67%,组间数据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癌细胞发生转移后细胞核的各项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病理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更佳,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而且对于癌细胞转移的分辨率更加清晰,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定量病理技术;乳腺癌;手术病理
通过临床总结发现,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治愈率达到90%以上,所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非常重要。在以往的临床诊断当中,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但是对于疾病的检出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患者早期阶段的诊断率较低,导致患者的疾病不能及时的接收到相应的诊疗措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随着社会脚步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定量病理技术也逐渐的应用到临床诊断当中,是一种通过获得生物宏观组织和微观形态方式的诊断措施,能够详细观察细胞核的各项指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应用效果。鉴于此本文就定量病理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详细数据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接收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控制在31到78岁,平均(57.38±4.12)岁,肿瘤直径最短1cm,最长5cm,平均(4.13±0.39)cm。全部患者性别等一般病例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定量病理技术实施诊断,首先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各项临床资料,准确分析患者的大概肿瘤直径,然后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统一对病理标本进行常规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及切片处理,并且使用HE染色切片进行分析和观察,同时在光镜下展开分析和判断,对病理标本进行分级,使用Feulgen染色切片及时对标本细胞及细胞核进行原位定量测试,把病理切片组织放大至400倍,详细分析内部细胞核的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对定量病理及时的诊断结果和最终的手术病理结果展开分析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分析定量病理技术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定量病理技术的诊断符合率为100%,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为96.67%,组间数据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图表1。
2.2对比乳腺癌细胞转移和无转移的诊断差异性
癌细胞发生转移后细胞核的各项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图表2。
3.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35-65岁,它既可以发生在女性,也可以发生在男性,男子乳腺癌大约占整个乳腺癌的1%左右,是取源于乳腺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癌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它的发病因素有很多,据大量研究发现,与月经、婚育、哺乳史、家族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放射线照射、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及某些高血压药物、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精神因素有关。在本次数据分析中得出结果,定量病理技术的诊断符合率为100%,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为96.67%,组间数据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癌细胞发生转移后细胞核的各项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定量病理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并且能够更加直观的分析患者细胞核各项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良好的参照。
参考文献:
[1]贺梅年、何秀英、赵思佳. 超声造影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青海医药杂志, 2020, 50;No.454(09):53-55.
[2]曲耀东. 多模态MR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004(005):P.77-78.
[3]闫瑞, 陈玥锦. 超声诊断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27):15-16+21.
[4]王萍等. "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04(2019):33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