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   作者:焦凤琴
[导读] 目的:实验将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进一步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率,加强血液病感染预防控制,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

        焦凤琴
        甘肃省定西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甘肃 定西743000
        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进一步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率,加强血液病感染预防控制,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方法: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开展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检查情况。结果:从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中看,HBsAb的阳性率最高,占比为16.0%(96/600),其次则是HBsAg,占比为9.7%(58/600)。此外,还涉及HBeAb、HBeAg以及HBcAb。如果患者存在2种及其以上的重叠感染问题,则以HBsAb+HBeAb这一模式的占比更最高,为2.2%,其次则为HBsAg+ HBsAb+HBcAb,占比为1.7%,此外,也涉及到其他的重叠感染模式。结论:采用针对患者进行7项输血前感染指标的分析,可以切实的提升输血安全性,并有助于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输血感染;交叉感染;院内感染
        临床上对于急性外伤,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输血准备,从而防止患者循环缺血状态,也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故而,检测结果为假阴性患者输血后可发生感染【1】。为了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避免感染事件,我们提出采用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方案,更好地加强预防管控。本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开展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检查情况。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开展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检查情况。此外,在回顾患者基线资料中,有男性346人,女性254人。患者的年龄介于12-76岁之间,平均年龄(44.7±5.8)岁。本次实验均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情且同意情况下进行,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实验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实验方法
        对患者均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并做好仪器和试剂准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检测试剂盒、抗-HCV检测试剂盒以及抗-TP检测试剂盒。在检测方法上则包括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针对多项指标进行分析。
1.3统计方法
        对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情况进行讨论,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中看,HBsAb的阳性率最高,占比为16.0%(96/600),其次则是HBsAg,占比为9.7%(58/600)。此外,还涉及到HBeAb、HBeAg以及HBcAb。
         如果患者存在2种及其以上的重叠感染问题,则以HBsAb+HBeAb这一模式的占比更最高,为2.2%,其次则为HBsAg+ HBsAb+HBcAb,占比为1.7%。其余情况则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期间,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疾病有很多,最常见的则包括HBV、HCV、HIV等,在输血治疗前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血液感染性疾病的产生,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也会增加医务人员的感染率,院内感染事件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在对患者进行多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时候,可以针对感染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需要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注重自身防范。在血液处理上严格按照固定执行,确保严格灭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2】。
         在本次调研的结果中,乙型肝炎五项,以及抗-HCV、抗-TP等患者,在本次输血前均有检出,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血液传播是HCV传播的最主要的方式,且多数患者在感染后并没有明显的症状,随后可发展为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而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则会发展为肝硬化,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3】。在抗-HCV检出阳性,其可以作为HCV感染的主要依据。此外,有报告显示,我国HCV的感染率在1.2%-5.3%之间【4】。而在性病中,梅毒感染在我国居于首位,有增高的趋势,在抗-TP的检查中,阳性率较低,这与患者之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具有一定关系。
         此外,在调研中患者有2项及其以上的重叠感染,以HBsAb+HBeAb的统计结果最高。不同疾病感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都可能被医务人员所接触,特别是在进行穿刺、输液注射以及外科手术操作中,医护人员如果被钝器锁上,或者由于皮肤黏膜受损,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则会引起感染。故而开展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可以保护医护人员个人安全,加强职业防护的有效性,能够防止医源性感染。此外,我们必须重视隔离防护措施的重要性,防止血液感染性并的扩散,做好应对性防控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患者进行7项输血前感染指标的分析,可以切实的提升输血安全性,并有助于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郁玲,俞北伟,刘秋菊,李月,郑琳,程涛.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影响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3):3063-3065.
[2]徐倩,欧阳春. 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与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7):839-842.
[3]刘春梅.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影响评价[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4):39+41.
[4]肖玉华. 输血前患者血液检查对避免医疗纠纷的意义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2):3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