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王和强 付凯 李锦嫦 刘美嫦 张世杰 梁嘉妍
东莞市康复医院 广东 东莞 523119
【摘要】目的:针对当前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用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设为研究对象,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患者及其监护人共同自愿原则、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A组,n=30)、水中运动康复平台+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组(B组,n=3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整体疗效评估、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变化。结果:对照组的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恢复情况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行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取得了更为理想临床疗效。
【关键词】水中运动康复平台;电子生物反馈技术;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恢复情况;运动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且肌张力过高还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引起关节畸形、挛缩等[1]。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针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实现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2]。现列举6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分组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患者及其监护人共同自愿原则、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收集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其同意参与研究的前提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排序,单数30例设置为研究组,双数30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A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55--69岁,平均年龄(45.55±1.25)岁。研究组(B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为54-69岁,平均年龄(45.56±1.24)岁。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组间差距,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经颅脑MRI 或CT 确诊;(3)初次发病者,且病程<6个月;(4)患者组发病为单一病灶,表现为单侧肢体痉挛,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神经学症状继续进展;(2)心肺功能障碍或有心脏起搏器者;严重认知障碍、感觉性失语、或严重的半侧空间忽略;(3)有其他严重并发症;(4)调查不合作者,非自愿者。
1.2方法
两组所有的患者均有相应的基础治疗,主要为药物基础治疗以及康复基础治疗。
A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运动治疗,运动治疗为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行杆内步行训练、助行器或扶拐步行训练等康复治疗。每天训练一次,连续治疗六天可以休息一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患者此次需要治疗2个疗程时间。
B组,基础治疗基础上,行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
治疗时,水中运动康复平台,水温一般设置在38℃-40℃之间,水位设置在髋关节上位5cm至剑突下之间,速度设置在1-5km/h之间。电子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卧位,NBF模式,刺激频率50Hz,电流强度8-30mA,脉宽500μs,刺激时间8-10s,间隔10s,每次治疗20minute,每天每个部位治疗2次。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
1.3 检测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整体疗效评估、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各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病程、年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整体疗效评估、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见表3、4、5、6。
3.讨论
水中运动康复平台是水疗与步行跑步相结合的一种水疗方法,可以通过适宜水温扩张偏瘫肢体的微小毛细血管血管,改善其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偏瘫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疲劳。适宜水压产生的局部机械刺激能预防偏瘫肢体的肌肉萎缩,同时更好的刺激相关肌肉群参与运动与代谢供能,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还可减轻步行受限偏瘫患者的负重问题,解决患者运动锻炼的步行康复需求与步行障碍负重相冲突的问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水温、水中运动康复平台阻力、水中运动跑步时间、水中运动跑步速度等各种参数,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锻炼。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是现代物理治疗学的一项新技术,它涉及物理医学、控制论、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种无创、无痛苦、无副作用、医患共同参与且能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它是将人体正常意识不到的肌电、皮温、心率、血压等体内功能变化,借助电子仪器,把它转变为可识别的光、声、图像、曲线等信号,并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的功能,用于防病治病或康复训练。
本课题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A组患者治疗后的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本院的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4];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整体疗效评估、肌张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十米运动步行时间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水中运动康复平台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行走功能,充分发挥水疗和电子生物反馈训练相结合的优势,同时调动患者康复的主动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社会实用价值,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小卫,马春霞.电子生物反馈合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7):2047-2049.
[2]贾岑,马淑丽.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8,19(1):75-7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王和强,洪江,程偲.两种不同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05):623-658.
东莞市科技局社会科技发展(重点)项目科研课题(编号:2019507150103150);东莞市科技局社会科技发展(一般)项目科研课题(编号:2019507150103784)
董其昌(1978.05—),男,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