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菊
马鞍山市中医院南院 安徽 243000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双盲法将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的106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分成各5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后对患者进行究优质护理干预能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术;血透护理;优质护理
动静脉内瘘术是吻合小血管的手术,该项手术主要用于血透治疗。对于维持性血透患者而言动静脉内瘘就是生命线,通常情况下动静脉内瘘需要使用4至5年,因此患者在日常中需要加强维护,避免并发症发生[1]。由于多数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能力较差,因此本研究对我院病人进行优质护理,分析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双盲法将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的106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分成各54例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8岁-78岁,平均58.51±4.75岁。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27岁-79岁,平均58.36±3.64岁。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相关护理知识,开展常规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病情等。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了解其对动静脉内瘘术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等。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从肾脏病发病机制到血液透析治疗进行科普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
1.2.2 动静脉内瘘护理
对病人普及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指导病人术后做健瘘操促进内瘘成熟。术后抬高术侧肢体,促进静脉血回流,日常中避免穿袖口过紧的衣服,休息时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内瘘侧肢体避免抽血、提重物以及量血压。
1.2.3 心理护理
大部分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让其接受现实,正视疾病。同时好药积极鼓励病人,对家属强调病人的心理情况,强化家庭支持,在家属及医护人员陪伴下重燃信心。
1.2.4 生活管理
患者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吸烟,保持环境整洁,避免感染。淋浴时避免水温过热,多吃蔬菜、高纤维食物,以免便秘,合理摄入蛋白质、水分等,维持营养均衡。若出现高血钾症状、高热、头痛等应当及时就医。
1.3 观察标准
记录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无闭塞以及感染发生,有1例发生局部肿胀,有1例发生渗血,对照组发生1例闭塞,发生2例感染,2例局部肿胀,3例渗血。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χ2=3.967,P=0.046。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术为维持性血透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条件,该手术为患者建立了理想的血管通道。但肾脏病患者肾损伤不可逆,不能代偿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保证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关键[2]。
大部分病人对动静脉内瘘维护缺乏一定了解,长期在院外生活若不能提高护理能力必将影响动静脉内瘘寿命。常规护理缺乏独立性与针对性,护理人员不能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展开护理工作,更不能识别院外风险因素[3]。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取得理想护理效果。在本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优质护理值得在动静脉内瘘术后开展。对病人进行优质护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真正认识到肾脏病的危害以及维持性血透、动静脉内瘘术的重要性,提高依从性。通过动静脉内瘘护理让病人掌握护理技能,提高护理能力,在日常生活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维护。对血透病人实施心理护理,重视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让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态[4]。落实生活管理,识别日常中的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动静脉内瘘术后对患者进行究优质护理干预能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陈淑梅.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的效果和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32):84-84.
[2]付胥萍. 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饮食保健 2019,6(6):142.
[3]朱芳蓉. 优质护理在提高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自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满意度中的作用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 27(06):116-117.
[4]吴霞. 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饮食科学, 2019, 420(04):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