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人员最忌搞“存在U盘里的科研”。科研成果不能把脉本地产业发展难关和难题,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则偏离了应用型本科的初心与使命。做可应用的科研,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帮助辽宁实现技术创新,经济腾飞,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综合能力,加速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目前,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存在诸多障碍,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存在内部管理繁杂,内在驱动力弱,观念淡薄,没有太多的经验,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与操作流程,转化过程中孵化场所与启动资金的来处,转化后高校与主要科研骨干的利益分配模式都存在空白。因此,积极探索破除技术转移壁垒,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法,势在必行。本文研究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壁垒,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建议。
1引言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成果的转化,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同样特别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推动力,科技成果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接力式跨越发展,这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其创新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存在较多的技术障碍,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是核心力量,在整个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需科技园作为孵化器,需要校企合作建设的其他单位共同推动与参与。同时也需要第三方,如企业、政府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介入。
要想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该包括以下一系列行为:一、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将前沿高端的研究内容,申报专利。二、对专利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与保护。在学校内部与学校的外部构建一个畅通的网络,保证科研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性与合法性,科研管理人员,如学校科技处,应该在技术供需双方中间,来充当一个桥梁的作用。为申请专利的教师,提供足够的优质资源与技术服务。比如,培训教师,如何来撰写商业计划,为科技成果转化所衍生出来的企业搭建企业框架。协助企业获得启动资金,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低价的孵化空间。引导企业与技术双方来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谈判,被谈判双方解决矛盾,协调双方要求,保证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高等院校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与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需求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是以国家财政计划立项,政府拨款,单位申报为主,教师比较重视纵向科研,把关注点集中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上,对于项目研究的成果如何,在项目研究到后期,进行中试,转化成能够推进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相对比较薄弱。高等院校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与我国现在日益增长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此,事业管理的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更新管理模式,简化办事流程;学校要改善评价机制,驱动教师有更多的动力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2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等院校里,如何协调学校上下形成观念上的一致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通常情况下科研政策多年不变,非常落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与奖励办法。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管理人员,对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科研的过程有局限,认为申报立项,进行研究,通过验收,就是一个科研研发的过程,而没有去努力争取,将这项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创造社会价值,大多数高校的科研人员,目光较为短浅,把精力集中在发表SCI论文,核心论文等高质量论文,申报专利报奖,增加个人的科研绩效,评职称等等方面。高等院校应该转变这样的观念,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教师的科研业绩考核当中。为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土壤。高等院校还要解决在管理模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判断,不理解市场真正的需求,因此产生的科研项目,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缺乏转化的根基。另外,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可以相对比较明确的模式,可以供参考,需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共同积极探索,完成从科研到成果的这一转化过程,高校还应完成科研人员内在驱动力的调动驱动的问题。
3建议
如果高等院校仍旧以科研人员的论文的数量和理论水平作为评价的标准的话,那么科研人员在进行实用型的科研技术科技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就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这会挫伤广大研究者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驱动机制上做文章,改革旧的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的数量,学术水平,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考量,真正提升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换的内在驱动力。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该以高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意识,在学校内部,优化科技管理机制,为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以政策为支撑,搭建平台,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奖励政策和成果激励政策,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个内在的驱动力。
在我国大部分的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中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其中的处置权、收益权不够明确。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部门较多,经常涉及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诸多主体,如何评价科技成果,如何应对对后续的转化周期比较长的问题,如何应对转化过程中的意外环节,转化能否成功,如果转化失败,这期间,需要消耗科研人员大量的经力,财力。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企业,还是高校,就会在时间方面和经济方面,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搭建一个成熟稳健的预警与防范防范保障体系是保证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的关键。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还需提升科技研究导向的市场化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因此怎样才能够应对资金风险,对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存在的,投入风险进行管控。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评价和奖励。应用型大学应该不以学术论文,课题获奖来评价一个教师,而以科技成果是否能够真正的服务社会论英雄,不要以写在书本上的符号,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而是应该以研究的成果,怎样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作为核心。要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代替传统的学术业绩奖励。要让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转让,成为教师收入的增长点。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就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的两条腿,是两条腿走路,两种模式,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只要应用得当,都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优秀人才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