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兰 贾晓霞 徐卫丽 杜佩德
朔州市气象局 山西朔州 036002
摘要:利用Micaps高空及地面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探空资料,对2020年7月30日山西朔州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是此次降水的触发系统;抬升凝结高度和0℃层高度之间厚度较大,降水效率比较高,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上干下湿的不稳定的层结,0-3km垂直风切变较大,有利于雷暴大风天气出现;雷达反射率图中强回波伸展高度在7km左右,回波质心较低,与短时强降水回波特征一致。雷达的径向速度图上,有明显的速度辐合,有利于雷暴大风天气的出现。
关键词:地面辐合线;垂直风切变;0℃层高度
1 过程实况
30日17时--31日08时,在山西省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并伴有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区域自动站中大于50mm的有11站,25-50mm的有45站。小时雨强>20mm共28站,最大雨强出现在右玉扬千河18-19时49.8mm/小时。在偏关(17:49 21.2米/秒)、保德(18:33 17.1米/秒)、右玉(19:49 18.2米/ 秒)均出现大于17米/秒的瞬时风。
2 环流形势分析
2.1 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500hPa欧亚大陆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有多个短波槽,副高呈块状分布, 山西处于588与584线之间,河套西部有浅槽,山西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与500hpa槽对应,700hPa上河套西部有切边线存在,山西有12℃度的暖中心,850 hPa上河套地区有人字型切变。
2.2 中尺度环境场分析
从30日08时中尺度环境场上(图1),在河套到我省西部有温度槽,而低层为温度脊,上冷下暖特征明显。不稳定条件方面:K指数>30、SI指数<0、 Cape值>500、T850-500>25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西北部。
30日08时呼和浩特单站探空图上(图2),底层湿度相对较好,中层有干侵入,0-3公里垂直风切变较大,有利于发生雷暴大风,抬升凝结高度在和0℃ 层高度之间厚度较大,降水效2.2率比较大,整层可降水量33mm, 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
3 物理量场分析
3.1 动力条件:30日08时700hpa垂直速度场上从河套到我省有较强的上升运 动。
3.2 能量条件:30日08时925hpa假相当位温图上,梯度大值区位于河套到我省北部交界一带,与发生强对流天气的位置相对应。
3.3 水汽条件:T-Td<4℃的湿区范围在河套到山西地区,925hPa上比湿q>16g/ kg的大湿度区在北部地区,这样的水汽条件足以支撑短时强降水的出现。
3.4 触发条件:在降水的主要时段有地面辐合线存在,其位置与强回波带相对应,地面辐合线与低空切变相互配合,触发了此次雷暴大风及短时强降水天气。
4 卫星云图分析
卫星云图(图略)上,30日高空槽云系中不断有对流云图生成,16时开始逐渐加强成对流单体影响我省北部地区,到17时50分对流单体合并,云顶亮温达221 K,该云团在移动过程中给右玉带来强降水。
5 雷达分析
由组合反射率拼图(图3)上看,位于呼和浩特一带的强降水云系在东移过程中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17:24分多个对流单体成线状分布位于左云、右玉、偏关一带上空;回波移向为西南东北向,并在移东过程中不断合并加强, 18时38分回波中心强度达到60dBZ,18-19时右玉出现了小时雨强49.8mm的短时强降水。
据大同站7月30日18时39分反射率剖面图片资料显示:回波强度以45~55dBz为主,最强的回波强度大于60dBz,强降水回波的伸展高度较高,17:59分右玉地区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增至50kg.m-2以上,这与右玉18-19时出现49.8mm的强降水时间相对应,速度图上18时28分可以看出右玉区域有明显的速度辐合区。
6 小结
6.1 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高空槽、低空切变的共同影响,地面辐合线是此次降水的触发系统;
6.2 抬升凝结高度和0℃层高度之间厚度较大,降水效率比较高,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
6.3 上干下湿的不稳定的层结,0-3km垂直风切变较大,有利于雷暴大风天气出现;
6.4 雷达反射率图中强回波伸展高度在7km左右,回波质心较低,与短时强降水回波特征一致。雷达的径向速度图上,有明显的速度辐合,有利于雷暴大风天气的出现;
6.5 本次过程的大尺度模式在强度上可预报性较差,中尺度模式中Rmaps和 Grapes模式预报的相对好一些,模式最新时刻起报的效果比之前时刻起报效果要好。
参考文献:
[1] 姚学祥.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8
[2] 朱乾根.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三版)[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 孙继松.气流的垂直分布对地形雨落区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5,24(1): 62-69
[4] 孙继松,何娜,王国荣,等.“7.21”北京大暴雨系统的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初探[J].暴雨灾害,2012,31(3):218-225
[5] 张文龙,崔晓鹏,王迎春,等.对流层低层偏东风对北京局地暴雨的作用[J]. 大气科学, 2013,37(4):82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