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功能下的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6期   作者:王晨 谢欧*
[导读]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地域文化逐渐的丧失
        王晨 谢欧*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湖北黄石  432002
        1.研究背景
        1.1传统民居建筑的衰落与地域文化的缺失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地域文化逐渐的丧失,传统民居建筑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建筑造诣逐渐流失。人们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很少会去思考它的价值与留存问题,大环境下民居建筑日趋同一性,我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的保留和建筑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村落现状,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从建筑空间布局、生态技术、民居文外部空间等方面出发,力图对传承民居建筑的保护、延续问题作出分析,并充分发挥出地域优势的资源,思考现阶段村落迫切需要的人居环境问题。
        2.2研究意义
        通过对村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及建造技艺的研究,分析村落环境和人居需求的关系,思考总结出对于传统民居建筑重新改造设计的有效方法。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本土的建筑,是人类创造力与智慧的体现。了解传统民居建筑,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与民居建造技艺,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
        3.研究内容与范围
        3.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鄂东南地区,因移民而成的聚落——水南湾村和玉堍村。该地村落建筑特色显著,地域文化丰富,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村民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淡薄,该地传统民居衰败与消亡问题突出,对水南湾村和玉堍村建筑文化保留和传承的研究对解决鄂东南传统民居的现存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
        3.2研究范围
        3.2.1地理范围
        本文研究的地理范围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的黄姑山脚下的玉堍村,和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大箕铺的水南湾村。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明清至今,该地的民居大多形成于明清时的“移民潮”,而鄂东南这两个村落所处的位置正是移民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4.国内外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4.1国外研究概述
        西方国家对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源较早,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的趋势,研究方向有所交叉,侧重点各有不同,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①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村落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及自然景观等要素。②形态学:其代表学派为康泽恩学派,康泽恩学派主要以城镇规划分析为基础,强调分析城市演变过程的方法,以独立产权地块为基本研究单位,发展了使用详细的地形图配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历史城市景观管理的概念。③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文化对人类、及其所产生的居所的影响,揭示文化的本质。


        4.2国内研究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访问调查和实地测绘是该阶段主要的调查研究方式,代表成果为刘敦桢教授所著《中国住宅概说》,为后来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而湖北民居正式进入学界视野的时间较晚,华中科技大学李晓峰与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合作出版的《湖北传统民居》,按六大分区对湖北各地的民居进行梳理,首次将湖北民居推入学界视野,对研究湖北传统民居具有导览意义。《两湖民居》中对包括鄂东南在内的湖北省内六个区域内的民居进行类型的分析和归纳整理,书中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对民居类型及空间的分析,让湖北传统民居的类型及民居地域性特征有了一个清新的认识,对研究视角选择及在鄂东南地区的田野调查具有指导意义。
        5.研究方法
        5.1实地考察调研
        通过去当地村落观察,走访当地村民,跟志愿者交谈,参观村内物件展示等等,我们了解到玉堍村和水南湾村的建筑空间布局,建筑技艺、纹样等等,也深刻了解到部分村民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精神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精神。
        5.2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包括村落的族谱、相关文献记载等,更进一步了解了该村落形态的历史发展变迁,和村落民族文化。
        6.项目概况及分析
        玉堍村位于阳新县,背靠黄姑山,村内有独具特色的明清式建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李衡石故居,由于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该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以“天井院”式布局为主,房屋围合院落。建筑外观上多采用马头墙,以及灰瓦和青砖,极富有特色。而现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水泥和红砖房子,平屋顶,建筑景观随着现代化一步步走向衰败。在建筑文化上,传统民居采用的石墩、窗雕、等,屋内皆雕梁画栋,做工也十分精湛,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还沉淀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文化。而现在村民改建后的居室里都没有这些元素。
        在改造上,考虑到该村落的特有的地形地貌,在村落环境单一的现基础上设计出层次更加丰富的村落环境,也给村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感。
        还原祠堂的原有功能,与周边的建筑群改造成村内的历史文化区,除了文化展示区域还有特色的民宿与餐饮服务,并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在屋顶的设计上提取水南湾山体的形状,也凸显了村民自古对于建筑的一种态度,即建筑也要融入到自然之中。屋顶上开设天窗,材料上除了原有的青石黛瓦,木头等,还运用了玻璃和钢材,以保证在坚固的同时,有更好的采光和通风作用。
        村内的内部设施上,几处小学校园都是由旧的祠堂改成的,不仅教学空间环境破旧,且功能布局十分散乱,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原有建筑上我们先进行加固改造,还原祠堂应有的样貌,将小学建于村中心,进行规划整治,同时便于全村接送。
        在围绕祠堂建设游客中心,设立开放空间,既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又能够起到集散人群的作用。
        在交通布局上,对村内的主道路进行加宽处理,满足各种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同时在各个区域连接之间增设生活步道,
        村内都没有统一规划的停车位,杂乱无章,将村中大片的空地利用起来,布置停车位,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7.小结
        方案主要是在基于修复部分古民居建筑上,再针对性的进行整体性的改造规划设计。在该村落的设计改造上,始终秉承着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同时考虑到特色文化和生活环境对于居民的影响。在设计上以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和环境风貌为先,挖掘出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和区域环境,能够保留一定的传统文化特征,设计出更能满足现代村民人居环的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