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华 杨辉 简俊涛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开始减少,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对我国农业种植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积极利用全新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还有利于全面提升小麦种植效率,大量实验证实植保无人机可有效防治小麦蚜虫、叶锈病等病虫害。本文以河南某地区为例,从小麦病虫害飞防中无人机作业服务流程入手,讨论影响植保无人机作业效果的因素,最后说明植保无人机飞防对小麦病虫害田间防效,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植保无人机;小麦病虫害;田间防效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植保无人机利用越来越多,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植保无人机可以达到精准施药效果,提升农药利用率,并且具有地形适应能力强、高效、环保等优势,通过推广小麦病虫害飞防技术可以为小麦增收提供技术支持,所以各地区需要成立小麦病虫害防控领导小组,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为无人机飞防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一、小麦病虫害飞防中无人机作业服务流程
(一)确定植保任务
要求作业人员观察农田地形,以此判定是否适合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飞防作业,要求测量作业面积,分析农田中是否存在过多障碍物。此外,要和农民进行沟通,掌握当前农田中出现的小麦病虫害类型[1]。
(二)确定队伍成员
操作一台植保无人机需要配备操作手、观察员和农科专员各一人,可以及时解决无人机在相对恶劣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一般飞防作业坚持“二飞一备”原则,能够有效保证病虫害防治效率。
(三)准备物资
如果使用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需要准备5-10组动力电池以及充电器,在作业区不方便充电时还要配备发电设备。此外,要求操作人员准备农药、水桶对讲机以及口罩、眼镜、遮阳帽、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四)开始作业
飞防队伍要提前来到作业区域了解地形,检查无人机飞行线路内是否存在障碍物,然后选择无人机起降地点,后期需要科学配置农药,并再次进行起飞前期检查工作,比如对讲机频率以及喷药量和喷药频率,之后操作人员控制无人机进行喷药作业。在喷药过程中关键在于保证无人机和人员的安全距离,避免飞行器突发事故带来的危险[2]。
(五)作业完毕
操作人员需要准确记录作业结束位置,便于后期继续对田块喷洒药物,完成当天作业后要检查植保无人机系统,并且合理清洁无人机,检查农药、电池电量、汽油的消耗情况。观察人员要详细记录无人机作业面积以及飞行架次,分析当天用药量和作业面积,进而为后期作业提供准备。
二、影响植保无人机作业效果的因素
植保无人机作业效果和气象条件、作业参数、施药器械、药物用量密切相关,必须保证规范操作,否则可能导致药物残留问题。具体说来,
(一)气象条件
通常植保无人机的作业高度偏高,雾滴较小,容易随风漂移,所以说气象条件会显著影响飞防作业效果。一方面是风力因素。风力会直接影响漂移以及沉积。二级以内的微风通常影响较小,如果风力超过三级影响较为明显,所以一般小麦病虫害飞防作业过程中要求风力不得超过三级,如果使用除草剂要求风力不得超过二级;另一方面是风向因素。在无人机作业的过程中喷洒区域会受风速影响发生变化。因此禁止作业人员在植保无人机下风向区域,避免出现农药中毒情况。同时作业区域下风向不得存在对药物敏感的动物或者植物,如果进行除草作业需要在下风向边缘区域设置隔离区,避免药物漂移到其它种植区域[3]。
(二)温度和湿度
温度对药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温度偏低将影响药效,0℃以下可能增大药害。如果温度偏高会导致药液蒸发过快,要求作业人员分析药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整体喷药温度在15-30℃之间。对于湿度来讲,如果湿度偏低会造成雾滴快速蒸发,所以一般作业区域要避免高温时段进行。
(三)药剂选择和配置
一方面是药剂类型。在无人机飞防作业过程中主要采取喷雾方式,由于喷雾的粒径偏小。一般选择水乳剂、乳油水剂等水基化剂型,如果使用可湿性粉剂会堵塞喷头,缩短水泵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是药剂毒性。一般使用毒性偏低的药物,不过由于药剂的稀释比例偏低,需要在飞防过程中避免作业人员中毒情况。
三、小麦病虫害田间防效观察
本次试验选用50%苯甲-丙环唑水乳剂,将其用于防治小麦锈病。之后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主要防治小麦蚜虫,分别使用人工喷药和无人机喷药方法。在本次小麦病虫害飞防任务中使用飞防客植保无人机,严格控制飞行线路和喷药频次。设置飞行速度4米/秒,高度距离麦田2米,喷头型号LU120-02,每个无人机上安装2个喷头,喷头间距110厘米,喷幅4米。
(一)试验防治对象
河南某地区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多发,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并且当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偏多,为小麦蚜虫发育提供良好环境。为此,本次试验重点防治小麦锈病和小麦蚜虫。确保喷药覆盖率保证9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39%,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6%。在防治过程中,采取分区治理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综合利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把握好防治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全力保障小麦的产量以及品质安全[4]。
(二)比较试验处理
本次试验对某村2块小麦种植区域分析,在第1块麦田中,无人植保机携带50%苯甲-丙环唑水乳剂每公顷用量15克,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每公顷用量3克,防控面积3.33公顷。在第2块麦田中,人工使用喷雾器携带50%苯甲-丙环唑水乳剂,每亩用量15克,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每亩用量3克,管控面积1.33公顷。
(三)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蚜虫防效观察中选取5个点取样,随机取20穗,在施药当天、施药后1天、施药后3天、施药后7天对麦穗上的蚜虫数量记录,分析防治效果。在病害防治方面,施药18天之后小麦进入稳定的生长阶段,随机选取5点取样,每次选取20株,之后对病株数量调查[5]。
(四)防控效果对比
相较于人工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采取无人机飞防措施达到喷药均匀、节约水源、效率高的目标。经证实,相较于人工喷药方法可节约90%水量以及50%农药量,喷药后一周麦田的蚜虫虫口基数以及锈病病情指数显著下降。其中第1块麦田病情指数从13.8%下降至8.7%。虫口基数从78头下降到56头,第2块麦田病情指数从13.8%下降到10.7%,虫口基数由79头下降到77头,由此证实无人机飞防小麦病虫害优势显著。从作业效率对比发现,人工作业每天可喷药1.33公顷,无人机作业每分钟可喷药1.33平方米,每天可飞防20-33公顷,显著提升了防治效率,并且使用植保无人机可以节约人力投入,降低作业人员农药中毒几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保无人机具有作业范围广、续航时间长、效率高、节省农药和水资源优势,新时期我国要大力推动航空植保专业化防治,以此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全面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从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病虫害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相较于人工喷药体现出用药少、操作便捷的优势,证实该技术经济性和环保性更好,有利于增加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永元,仇桂珍.植保无人机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4):35-36.
[2]张永.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初探[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11(3):245.
[3]陈宇楠,李文燕,王刚.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液量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效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20-21.
[4]杜兴江.植保无人机飞防对小麦病虫害田间防效观察[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3(12):130.
[5]杨存雨.汶上县植保无人机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20,22(3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