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珏,常格戬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文章摘要: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人、自然、经济的和谐发展,有效克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然而,要想摆脱传统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模块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策;法律体系
一、引言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理念倡导、实验示范到全面推广,政策成为决定因素。在我们开始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什么?第二,政策体系的框架是什么,或者说政策体系的结构是什么?它们决定了相关政策的方向、方向、内容和质量。因此,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对某些政策存在依赖性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财政税收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依赖,由循环经济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新产品的研发缺乏科技含量,而且在研发过程中为了保护环境而使用的新材料较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十一五”以来,我国在许多地区实施了不同的电价和水价政策,使得循环经济在各种政府激励措施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过度的刺激政策也导致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依赖,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往往是相同的,这也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不足,这导致缺乏创新能力的循环经济。
2.2、有关法律法规有待配套完善
目前,一些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能真正算作循环经济的立法。就中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而言,它还只是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其制定的目的是将最终的政治转变为源头的预防和控制,集中在生产领域。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循环经济发挥着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作用。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资源和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清洁生产模式中,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以外的因素。
2.3、缺乏相应的行政执行力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执行力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现阶段出台了数百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仍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缺乏相应的监督
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扩大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府对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缺乏管理,环保部门无法有效地建立废旧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使得循环经济的回收和管理监管更加不透明,阻碍了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2.5、缺乏对绿色习惯和观念的宣传
长期以来,政府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循环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上,没有向公众宣传绿色习惯和政策措施的理念,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但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这导致了公民和企业的经济意识和法治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发展中缺乏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绿色产品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其次,绿色产品的生产经营也受到成本高、需求小、缺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绿色产品无法获得强大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3.1、服务于循环经济实践的原则
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实践。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是企业,存在产业生态模式和区域模式。产业模式包括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产业。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经济单位,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实际上包括企业模式。循环经济企业模式是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包括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生产模式。目前,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实践包括节水节电、绿色消费,特别是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环境标识、绿色酒店等绿色服务行业,以及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由此可以看出,绿色服务业与废弃物回收和无害化产业是贯穿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关联产业。
3.2、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和补充缺位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有两种途径:一是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二是制定新的政策。从二者的关系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梳理和整合是当务之急。首先,循环经济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实践的历史教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因此,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或改变相关政策的方向是基础性工作。
结语:
基本政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指导性政策,是超越传统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综合性政策,是主导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实践的政策。这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对现有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和经济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体现基本国策的原则和制度要求。循环经济基本方针的目标和内容是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步骤、主要制度和措施,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核心政策和基本政策创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斌,赵旋.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律体系的相关问题探讨[J].新商务周刊,2020(1):8.
[2]任勇,周国梅,李华友,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①[C].//2006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6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暨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2006:185-197.
[3]龙军.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4]范连颖.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6.
[5]戴薇.昆明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方式及相关政策探讨[D].西南林业大学,2007.
[6]罗胜.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DOI:10.7666/d.y2097364.
[7]王莉静.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DOI:10.7666/d.y1211891.
[8]邓姗姗.日本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DOI:10.7666/d.d111738.
[9]彭荔红.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8.DOI:10.7666/d.y1445351.
[10]卢文忠.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化问题研究[D].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雨珏(2000)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大学本科法律系。
第二作者:常格戬(2000),男,汉,河北省邯郸市,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