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1 张洵2 白玉辉3 张文秋4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1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2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既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张掖市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无垃圾等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开局良好,探索形成的顺应政策导向、符合市情实际的典型经验,为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1.实现整体脱贫目标。2017年,五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和27个贫困村摘帽退出;2018年,剩余3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剩余3925户105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至此,全市5个“插花型”贫困县区、65个贫困村、1.64万户5.0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2.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9489元增加到2019年的14944元,年均增长9.5%;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394元增加到9976元,年均增长33%,增速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23.5个百分点。
3.扶贫投入持续增加。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级按当年财政收入增量10%、“插花型”县区按15%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行业部门资金、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脱贫攻坚。五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13亿元,其中市、县区财政配套和整合资金6亿元。
4.发展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193个村、6.7万户24.1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升。贫困村全部通沥青路,乡镇客运站覆盖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均达100%。农村危改任务全面完成3846户13247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迁入新居,贫困村村容村貌发生深刻变化。
5.形成有效联动体系。建立“市级主导、县区主体、乡镇主抓、村社主干”四级联动机制,常态化安排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等具体任务。逐级靠实责任,不断健全完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监督问责五大体系。形成了各方参与、合力推进、齐抓共管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1.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开启“大产业”。发挥不同区域乡村的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推动形成“一带一处景、一区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富民乡村格局。全力打造优质肉牛、绿色蔬菜“两个百亿级”产业体系,10个千亩戈壁农业示范园加快建设,带动发展戈壁农业11.76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5年的63%提高到67%。
2.突出项目建设汇聚“新动能”。谋划实施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方面重点项目527项,累计完成投资185.3亿元,市级层面全面打造的张民公路、张肃公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共落实重点项目169项,累计完成投资104.2亿元。加大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
3.凝聚全域合力实现“大发展”。通过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群众投资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土地、劳动力、生态等各类资源要素,破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题,为全省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带了好头。
4.调动全民凝聚发展“大氛围”。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引导帮扶群众实施产业扶贫,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经营实体,开展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方式,发展设施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带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5.创新多元帮扶发展“新机制”。立足全市实际,先后制定出台《张掖市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张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张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配置,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三、思路与建议
(一)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
接续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扶贫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核心,是促进非农部门增长和增进整体经济福祉的引擎。建议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才配备、资金支持、要素配置等向农业农村倾斜,推动乡村充分发展和城乡平衡发展。
(二)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减贫体制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重新确定新的减贫目标。建议通过创新扶贫方式和组织形式,推动扶贫工作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减贫体制,促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创新方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推进规划衔接实现“行业化”向“全域化”转变。将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三产融合发展等项目,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土地利用、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等因素, 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规划。
二是推进产业衔接实现“小弱散”向“大产业”转变。坚持长短结合,推动特色种养产业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长效产业发展,巩固扶贫产业发展成果。推进集中连片种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推进投入衔接实现“精准化”向“精细化”转变。逐步提高财政资金用于“三农”的比重,拓展乡村振兴专项支持政策。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统筹脱贫攻坚、公共事业发展和涉农资金等多方投入,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四是推进人才衔接实现“走出去”向“请回来”转变。加强政策引导,畅通流动渠道、创新培养方式、优化政策环境,引进农业、教育、卫生等农村急需紧缺人才,搭建干事平台吸引青年大学生返乡,鼓励社会乡贤返乡,打造一支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五是推进观念衔接实现“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广泛动员干部群众,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和非贫困人口“主动致富”能力,让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过上富裕生活。
六是推进政策衔接实现“特惠制”向“普惠制”转变。落实“四个不摘”的基础上,出台“边缘户”、“监测户”的帮扶政策,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土地、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
(本文系张掖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课题成果之一,编号ZYSK2021023)
【参考文献】
[1]吴国清.乡村振兴要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N].经济日报,2018-07-10(16).
[2]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15-23.
【作者简介】杨晓敏(1972—),女,甘肃天水人,中共张掖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地方经济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