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6期   作者:徐阳
[导读]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环境质量的好坏。面对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徐阳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通山县分局  437600
        摘要: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环境质量的好坏。面对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义不容辞,必须继续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从而为环保工作提供更大助力。本文就主要针对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改善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监测质量;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监测的原则和作用
1.1生态环境监测的原则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掌握环境的质量水平,为后期制定相关
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数据基础。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生态环境监测要坚持优先监测原则,重点对环境危害性较大的污染成分进行监测。其次,生态环境监测要坚持可靠性原则,保证监测数据和结果的可靠性,不得捏造数据。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监测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对环境治理的用途,减少不必要的监测环节。
        1.2生态环境监测的作用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首先,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一个部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是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提高监测质量才能客观的评价环境质量,为后期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其次,生态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掌握,提高对环境污染的处置能力,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2.1现场因素
        生态环境监测需要去现场进行调查和获取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首先,监测地点是环境监测现场调查的第一步,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人口分布来确定取样的地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次,环境监测到样品采集可以有效地反映环境的整体情况。如果单纯的选择郊外或者是工厂附近,得到的监测结果就有一定的偏差,不能如实反映真实的环境整体情况,这种调查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方面,样品采集过程中需要对采集的工具以及保存样品的容器,在这个过程中样品保存是否有效可以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结果。
        2.2人为因素
        影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众所周知,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整个过程都运作不起来。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无法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其水质监测工作的开展投入资金,不能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质监测结果,降低了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为工作人员后续制定方案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另一方面,环境监测中人为因素是不可控的,人工贯穿于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当中,而且水质监测程序比较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但是相关部门缺乏对水质监测工作的人才储备,不能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人员不能掌握先进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甚至一些工作人员主观医生存在问题,对环境水质监测工作比较懈怠,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水质监测工作当中,缺乏工作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
        其次,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法律法规都不够完善,那么水质监测工作就得不到有效的开展。由于我国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细化,缺乏对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质监测工作的开展难度。最后,水质监测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部门及时设置了实验室水质监测任务,但是只是流于形式,甚至监测内容和质量控制内容过于重复,增加了成本支出。


3.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重视
        众所周知,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整个过程都运作不起来。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缺乏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不能对该项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引进先进的保护环境监测技术,没有为其提供理论知识方面或实践经验的学习。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比较懈怠,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甚至很多时候为了避免不要的麻烦,往往凭借主观经验进行管理,降低了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
        3.2缺乏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制度体系都不完善,那么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就难以开展。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规章制度比较笼统,可操作性较弱,缺乏一个明确的环境监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难度。其次,相关部门虽然设置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是制度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落实。
4.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4.1预先控制
        预先控制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先进设备的资金投入,选择性价比和使用性能较高的设备,并对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准确度。另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是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提高的有效开展的基础,是让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的保障。因此,国家要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朝着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其次,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要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工作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监测的效果和水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选拔高素质的人才组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岗前测评,让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及时掌握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的指导性文件和标准,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
        3.2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质量控制过程的最后一关。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数据与记录的控制,保障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负责人员在记录和报告上进行签字,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其次,相关部门要做好内审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完善,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改善相关不合格的工作方法,推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对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改进体系内容,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3.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4.结语
面对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该项工作的重视,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为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21(08):144-145.
        [2]程毅,刘晓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20(14):195-196.
        [3]王严历.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32(02):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