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玥
台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发展,出版工作者要秉持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出版业向着高质量、高品位的方向发展。
一、图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出版工作要求编辑发掘出优秀的内容,将其以出版物的形式呈献给读者。因此在图书出版工作中,要建立高质量出版的体制机制和评审机制,出版单位应鼓励出版编辑人员做精品内容,把握好出版物的质量关。落实到行动上,要对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建设。
(一)选题内容严格把关
选题的好坏是一本出版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一名编辑的最终目标。找选题看似简单,实则困难。若想滥竽充数或许不难,但若想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畅销或者长销选题就不容易了。获得选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网络、人际交往中都是选题的来源,但不是人人都能从中找寻到灵感,这就得依靠编辑自身的敏感度和知识的积累程度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出版与网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隔阂,出版尺度的把控、界线的防守都是由编辑在掌握的。
在网络上,一些题材可以随心下笔,畅所欲言,但是在出版的过程中编辑却要精雕细琢,取舍有度。因此,作为编辑要有选择、辨别的能力,并且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修改或者退稿意见。对于编辑来说,不仅要了解什么样的选题有市场,还要做好选题的取舍工作,多去书店、多看图书排行榜和销售数据,在不断的实践中扩大选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选题。
(二)装帧设计注重创新
如果说内容是书籍的灵魂,那么封面则是书籍华美的外衣。书籍的内容再好,如果装帧设计不能引人注目,那么它们大多只会隐匿在一角等待有心人的撷取。
然而,对于装帧设计似乎总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商业性与文化性的选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融合,如何才能兼备?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完美的建筑作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与未来的完美结合;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句话若是用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似乎也可以说明,好的设计要兼顾时代性、历史性以及艺术性,既要与时俱进,又要雅俗共赏。
编辑是最了解书稿内容的人,把设计当作是在讲故事,通过设计把书籍的内容和风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直观地传达给读者是设计最重要的目的。热衷于美感的展现,脱离于内容的表达,或者追求工艺的烦琐,忽略书籍的实用价值,都不能称之为好的设计。
(三)加强出版人员的队伍建设
出版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做好出版单位人才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出版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需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定期举行出版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编辑的政治、文化、专业、创新素质,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逐步加强提升和作者的沟通能力以及谈判技能、审阅和处理稿件的专业能力、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的审美水平、和其他各部门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等。
(四)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
三审三校制度是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单位内容编辑环节的基本制度。
在编辑加工的工作中,出版单位一定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确保文字和标点的使用规范。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编辑工作更要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文字都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出版从业人员要认真把握编辑修改的流程,力求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提高原稿的文字水平和思想水平,消除原稿中存在的知识性错误、语言上的疏漏、体例格式上的偏差、引用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使文稿达到出版标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确保出版物所传播的内容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出版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一)内容为王,充分发挥优势
编辑拿到一个选题,不光要看题材、角度、卖点,还要看文笔和故事。在出版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题材是否新颖、内容是否精良是出版物的核心要素。伴随着出版物类型的增多,很多新鲜的类型如火花般迸射出来,让人眼花缭乱。目前,市场上的出版物琳琅满目,有的如昙花一现,火热一阵继而烟消云散;有的如秋风刮过,还没来得及细品就已销声匿迹;而那些精品却如岸边浪花,层层叠加翻涌向前,似乎永无止境……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稿件呢?
第一要有情节。
情节对于作品来说是最吸引读者之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看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如若都是些平淡的对白、无趣的镜头、冗长的叙述,又有几人能够坚持到散场?如果说文字是血肉,那么情节就是骨骼,没有骨骼的躯体如何撑起片片血肉,只有华丽外表包裹的空洞灵魂又能引来多少人的注视?
第二要有风格。
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如同做人要有性格,作文亦如是。例如80后与90后,两个不同的群体,风格自然不会一样,却都拥有着自己固定的一众粉丝群体。是笑中带泪,悲喜交加;是嬉笑怒骂,针砭时弊;还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似乎每一种风格都有读者欣赏,所以文坛不缺另类,不怕别具一格,就怕不标新立异,墨守成规。
第三要有感情。
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品自然能引得好评如潮,文字真挚,感情充沛,意境深远,却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并能从中体会出些许兴味与感怀。
能做到以上三点,当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然而如何发现好的作品,就要编辑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伯乐之于千里马,当是如此。
站在编辑的角度考量一部作品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景是一项基本技能。编辑在拿到稿件时要有通观全局的眼界,否则在流程进展到一半的时候就会出现停滞不前、手忙脚乱的窘境。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书籍是知识保存、文化传承的重要介质。好的作品虽然不一定会是热销品,但一定能够经得住读者和时代的考验,经久不衰。
(二)技术融合,满足读者的高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兴起,出版物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模式,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了数字化阅读模式,跨界融合将会是未来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出版物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如数字技术、二维码技术、5G技术等,进行更快速、更广泛的传播,以此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编辑要着眼于全局的发展,倘若只把目光聚集在眼前某一本书籍的传统销售渠道上,就只会故步自封,无法开拓出新的市场格局。在出版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尤其是在出版市场日益饱和的今天,更要讲求新颖别致,绝不能因循守旧、安于现状。那么,出版从业者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出版创新呢?
众所周知,传统模式的书籍销售渠道大多是采用发行、铺货、书店或者图书馆线下采购的模式,口碑传播的效应不但速度缓慢,而且面积也很狭窄,更多局限于点对点的传播。而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不仅极具时效性,而且开放性和广泛性也是不可小觑的,同时它还兼具传统模式所不具备的互动性。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与作者和编辑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反馈,使出版物快速而便捷地获得口碑传播。例如,编辑发起的出版物在微博、微信上的转发赠书活动,读者在网络平台上自发进行的推荐和分享行为,等等。这些营销方式都会让出版物的口碑得到广泛传播,销售量也能相应得到提升。由此可见,以优势资源为核心,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产品创新为目的是扩大出版物影响力的基本思路。
出版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离不开技术融合。因此,编辑应该利用多平台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传播渠道,通过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体系,提升出版物的口碑和传播力。
综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图书出版业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应对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出版从业者自身的专业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确实做到知行合一,避免陷入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编辑应加强学习,由内到外努力提升书籍的品质,无论是文稿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力求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出版物。
参考文献:
[1]宫承波.媒介融合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2]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高若海.编辑力十讲——与青年编辑朋友聊做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4]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