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市政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道路桥梁是我国运输通行的基本保障,其工程质量问题一直为大众所关注,文章分析了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的几种病害及其形成原因,并通过加强技术手段、提升工艺水平、严控施工质量,解决道路桥梁的病害及其隐患,最大限度提升道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解决居民通行需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工程;常见病害;施工处理技术
一、道路与桥梁工程常见的病害分析
(一)路基沉降病害
基础是搞好建设的根本,在分析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质量问题过程中,路基沉降是比较典型的病害之一。路基一方面要承受桥梁的重力,投运后还要承载各种行驶车辆,一旦路基质量无法保证将极易引发沉降病害,导致路过车辆颠簸跳跃影响行车安全。大面积路基沉降使道路桥梁的平衡度和稳定程度受到不良影响,致使交通隐患愈发严重。由于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涉及诸多因素,我们在分析路基沉降病害时要充分考虑工程规模、环境条件,比如在施工时路基操作未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软土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前期对地质勘察不到位等等,任何因素都将影响路基整体质量。本次以在建项目“曾厝垵人行观海桥桥梁安全防护设施改造和结构加固工程”为例展开探讨,该项目就是针对桥墩底部裂缝进行相关修复加固施工。
(二)钢筋锈蚀病害
在道路桥梁工程所需的各种建材中,钢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钢筋质量是否达标将直接决定道桥载荷能力。钢筋锈蚀病害十分常见,其形成主要原因有:1.钢筋混凝土中掺入杂物,并且含水率超标;2.混凝土搭配未按科学比例进行;3.钢筋混凝土抗潮能力弱;4.质量控制缺乏力度,等等。钢筋锈蚀具有延展性,倘若第一时间没有处理问题,锈蚀速率和影响面将很难给予控制,造成梁体空洞,道桥荷载能力受损,其使用寿命将大幅度将下降,将极易引发各类事故。
(三)桥头损毁病害
桥头损毁病害指的是桥两侧出现形变,使工程结构应力发生不良变化。病害的形成原因主要和建材有关,如果质量不过关势必减弱桥头的抗冲击强度,使荷载能力减弱,特别是在投运后交通压力巨大,过往车辆来回碾轧从而造成桥头损毁。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病害处理,随着损毁程度的加深,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将无法保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将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
(四)伸缩缝病害
伸缩缝病害形成诱因,一方面与混凝土振捣未符合标准有关,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规范性较差,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伸缩缝作业的认知,工艺方面存在缺陷。伸缩缝的贯通性不强,使桥梁扶手、保护栏以及侧墙等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毁损情况,不利于道桥交通的安全保障。
(五)开裂病害
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开裂病害存在以下几种原因:1.浇注混凝土后期需要进行保养维护,倘若养护措施不到位将造成开裂病害;2.道路桥梁工程开展需要随时关注气候情况,很多材料如沥青等,随气温变化或降雨等现象使桥面破损开裂;3.施工阶段缺乏对路基路面作业的质量控制,致使后期投运被过往车辆来回碾轧从而形成开裂病害[2]。
(六)支座病害
桥梁支座病害一是钢筋预制构件锈蚀情况较为严重,二是支座设计位置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通常下受施工质量不达标或支座参数有误差。对上述病害的综合治理,不仅要加强日常施工的质量控制,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素质和责任感,从而确保道桥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二、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施工处理技术解析
(一)路基沉降病害处理
路基沉降使道路桥梁荷载性能大不如前,在施工设计初期就要做好相关工作提升桥梁固实度,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应力水平、加强混凝土强度、科学进行钢筋配比等手段,确保桥梁工程路基的整体性能良好。
同时,针对施工期间的下沉问题,采用碾实、浇注、外围贴钢、加截面等工艺提升稳固度,使用高复合纤维材料贴合于桥梁构件表层,构件和材料将产生强大的荷载力以供桥梁加固,或采用张拉预应力工艺,将外部力作用于桥梁被张拉的部位,使工程结构的自身重力被预应力缓解,从而减弱行驶车辆对桥梁的荷载力。
(二)钢筋锈蚀病害处理
钢筋锈蚀病害治理,主要从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角度出发。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保护层作业标准,保证其厚度要符合实际要求,在原有的厚度标准下再加设10毫米左右,从而减弱钢筋锈蚀程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3];另一方面要重视混凝土振捣作业,保证振实质量,并加强混凝土配比中各项材料比例、参数的技术指导。根据各种钢筋性能对比,发现锰钢材料的防锈防腐效果往往好于其它材料。此外,要根据施工环境及气候条件考量,采用何种材料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例如已完工项目“七星西路人行天桥”天桥主梁结构采用Q345B钢材,并采用油漆涂层系统防护除锈等级达到Sa2.5级,同时钢箱梁主墩、梯道侧墩立柱采用防腐蚀涂料。
(三)桥头损毁病害处理
桥头损毁病害同样是造成道路桥梁工程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使用锚喷支护工艺对其加固可达到预期目标。该工艺技术指的是,借助高喷设备,将粘连性能良好的材料喷到提前预设的施工区域,并使用锚杆加以支护,从而起到对工程结构的加固作用。与诸多技术相比较,锚喷技术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够保证极强的粘连性提升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操作简单、质量效果更佳、节省施工成本等特点,基于此锚喷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加固项目之中。
(四)伸缩缝病害处理
处理道路桥梁工程的伸缩缝病害,通常要保证两点,一是在混凝土施工操作中,对混凝土的浇注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在混凝土振捣时要观察是否有气泡存在并予以消除,对材料捣实搅固,确保混凝土紧密度符合标准,避免因蜂窝问题致使强度不达标;二是要做好伸缩缝贯通工作,据相关资料显示,一种新型的梳齿形伸缩缝,在减震、稳定性以及降噪等方面效果较佳,目前正受到行业内的关注与试用。
(五)开裂病害处理
根据开裂的面积和深度,选取针对性的施工措施。1.采用充填工艺针对开裂面积小的病害,在缝隙中加注水泥与树胶材料对病害进行修补;2.对于开裂程度不深的病害,在缝隙处涂上环氧胶材料,再铺设沥青材料,然后于最顶层铺设纤维玻璃材料,在各层材料的作用下使路基结构紧密度大大加强,从而进一步将水分、空气等排除,使空间封闭,避免开裂程度过深导致缝隙延展。例如“曾厝垵人行观海桥改造工程”主要对腹板采用黏贴钢板加固,底板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合物砂浆抹面加固。
(六)支座病害处理
对道路桥梁支座病害处理,一是要重视支座的防锈防蚀,二是要注意更换支座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观察支座结构钢件的锈蚀部位,使用蜡制防锈油涂抹,或加强对施工环境的湿度控制,可有效避免支座锈蚀;2.更换桥梁支座的工序,主要有搭支架、清理顶梁、按图标记、设置千斤顶、升顶调试、换支座以及最后的落架。其中,需要明确更换的桥梁支座数量,然后安排合理的千斤顶数量,指派相关人员记载升顶高度数值;要确保梁体升顶的同步性,梁体每升6毫米时,于支撑体加设钢结构垫板;换支座时,清理好垫石表面杂物,垫石轴线偏心受拉允许偏差范围在5毫米之间。例如“曾厝垵人行观海桥加固改造”针对桥梁墩柱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墩柱直径由0.7米增大至1.0米,采用黏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
结束语:
文中阐述了几种道路桥梁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并提出相关处理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加强施工过程监督管理、关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设,还应做好对道路桥梁的日常勘查与检测工作,全方位提升对病害的处理能力,确保道路桥梁在日后投运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史启明.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讨[J].全面腐蚀控制,2020,34(08):58-59.
[2]霍新合.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交通世界,2019(27):86-87.
[3]陶东.道路桥梁的病害情况及加固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