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视域下的仓颉造字传说考证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2月6期   作者:郭强
[导读]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
        郭强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新乡  453000
        一 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甲骨文于20世纪初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系统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有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从殷商至今,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简体字等阶段,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
        然而甲骨文从一出现就已经很成熟了,学者们推测在其之前应该还有一段漫长的文字发展阶段。以考古资料来看,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余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龟甲上就发现有刻画符号。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有刻画符号,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陶器上有120多个刻画符号,除此,临潼的零口遗址、铜川李家沟遗址都有发现。其后的马家窑文化如青海柳湾马厂类型的墓葬遗址;龙山文化如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良渚文化如杭州的良渚遗址;大汶口文化如山东莒县凌阳河遗址等都有相似的陶器刻画符号发现。[  朱天曙:《中国书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版。]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遗址也曾发现过20余刻符。这些陶器、龟甲上的刻画符号为我们了解早期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可以看做象形文字的前身或来源。
        然而这些刻画符号是怎样产生的呢?先民们创造使用这些刻符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用结绳或在竹木陶器上刻符号以记事,以此来帮助记忆。《庄子》记载神农氏及其之前的十二世都用结绳。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日久年深,难以回忆。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晋·卫恒《四体书势》)。中国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多将作书契代结绳的功劳归于仓颉,并尊其为“字圣”。
        
        二、仓颉造字
        仓颉,或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但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相传其“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据史书记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春秋元命苞》),他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从中受到启迪,依照其形象首创象形文字。据传,仓颉造字成功后,举国欢腾,感动上苍,天空电闪雷鸣,一场黄澄澄的粟雨从天而降,吓得鬼怪夜里哭起来,即《淮南子·本训》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哭”。这就是仓颉造字的大概过程。
        在战国时代成书的《世本· 作篇》中有仓颉造字说。《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这些都是说仓颉造字。《荀子·解蔽》则否定了仓颉造字的说法:“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认为他只是整理文字的人。到了东汉许慎重新肯定了仓颉造字说,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唐宋以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小学家继承此说。宋朝刘恕《外纪》中说:“帝命仓颉为左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下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直到清末章炳麟才重新继承荀子说,肯定仓颉是第一个整理文字的人,并指出文字是先民集体创造的。《辞海》仓颉条说:“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辞源》仓颉条说:“文字是在社会长期实践逐步产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创造。仓颉可能是整理文字的一个著名人物。”
        那么仓颉所造或者整理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呢?在陕西白水县仓颉庙中保存有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白水县知县梁善长摩于《淳化阁帖》的《仓圣鸟迹书碑》,碑面刻有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上刻28字,字形若图若画,实属罕见。若据史书记载,仓颉生活在黄帝时代。黄帝时代约为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期。这时期的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有刻画符号,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陶器上有120多个刻画符号等,由此或可窥仓颉所作书契之一斑。
        
        三、仓颉故里与葬地
        关于仓颉的故里和葬地,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其居住在河南原阳,死后葬在了那里。《春秋元命苞》载:“(仓颉)治一百十一载。都于阳武(今原阳县)。终,葬衙之利乡亭。”《路史·禅通记》曰:“史皇氏仓帝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山东《寿光县志》载:“仓颉都阳武,即河南的阳武县,亦称阳邑。”据各代《阳武县志》记载,仓颉是阳武(今原阳县)人。明嘉靖《阳武县志·卷之三·人物第六》、明万历《阳武县志·帝纪附》都记载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民国二十五年《阳武县志·古迹志·陵墓附》记载:阳武县北杏兰地方相传为利水乡,有仓颉墓,为流沙所没。
        仓颉的籍贯和葬地,除原阳说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南乐说、白水说等。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并认为今南乐仓圣陵为其葬地。
        《明一统志》同记开封府开封县、大名府南乐县、青州府寿光县、凤翔府岐山县均有仓颉庙及墓。明杨慎《丹铅馀录》谓“当以关中冯翊、今耀州者为是。”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采其说。所谓冯翊、耀州者,均指今陕西省白水县史官村北之仓颉庙及仓颉墓。白水县夏商时名彭衙,《左传》“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杜甫《彭衙行》“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均指其地。西汉始置衙县,传世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仓颉庙碑》即为衙县官吏所立。史官村即故利乡亭,《春秋元命苞》载:“(仓颉)治一百十一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衙就是指的彭衙、衙县(今白水县)。上古佚书《禅通纪》谓“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同州志》即称“利乡亭今名史官村。”有学者支持将仓颉的“居阳武”的阳武指的是今白水县北洛河之滨北塬乡境内的阳武村,距县城四十公里,阳武村周边的洛河台塬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以来腰家河等二十余处古遗址。葬地则指向了陕西省白水县史官村北之仓颉墓。
        另外,山东寿光也被认为是仓颉葬地。寿光仓颉墓的主要证据,一是南宋史学家郑樵所编《通志》载:“仓颉石室二十八字,在北海(今属寿光)仓颉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仓颉石室二十八字”指的是寿光仓颉墓出土的“仓颉鸟迹书”(即仓颉书)。据《金陵新志》载,该石书于周初出土于仓颉墓下,共28字,内容为祭祀经文。二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云:“仓颉台弥水所经,水东有孔子问经石室,中有孔子像,盖孔子至齐亦常访焉。”学者考证认为:仓颉台亦称北海台(即官台),“弥水所经”即仓颉台南八里杨家庄子村有弥水(弥河)向东流经转北入海。郦道元的记载,更加详细地道出了弥水流经仓颉台。孔子问经石室,石室中的孔子像,指的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来齐国时,造访仓颉石刻的故事。寿光仓颉墓原是一座高台,临弥水,在汉代的寿光县城牟城村处。据《寿光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始修于寿光城西门外。原墓封土长宽各4.47米,高2.26米,上生蓍草。墓地面积共10余亩。这就是民国《寿光县志》记载的:“仓颉墓在县城西大西门外,向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寿光城区的这座仓颉墓,1960年被拆毁。为纪念仓颉,城区现建有以纪念仓颉为主题的公园“仓圣公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