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扶贫 闽宁携手:漫天黄沙不敌山海有情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2月6期   作者:周伊
[导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资金和福建省大力支持下,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集中搬迁到银川市西南部
        周伊
        北方民族大学 民族学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资金和福建省大力支持下,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集中搬迁到银川市西南部,寻求异地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本文以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基础上,以电视剧《山海情》和闽宁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闽宁镇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山海情》;闽宁协作;闽宁镇;菌草技术;劳务输出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颁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而以闽宁镇为原型的电视剧《山海情》从播出至今,热度也在不断上升。
        近日来,《山海情》在卫视黄金档和网络平台热播,该剧通过真实的扶贫事件改编,生动讲述了福建、宁夏两省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对口协作扶贫,展现了福建干部、科技专家、商人等对宁夏的真挚帮扶。《山海情》中情景还原真实、细节刻画接地气、演员表现真挚,让电视剧带着浓烈的黄土地味道,非常有生活气息,既让观众感受到西北风情,又使得观众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拓荒的情境以及人民群众为摆脱贫困的精神,尤其是闽宁协作的重大意义。
        宁夏西海固地区有着8个国家级贫困县。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说这里“苦脊甲天下”,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粮食署专家考察认为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里长年干旱,雨水奇缺,年降雨量在 200—700 毫米之间,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来的盲目垦植,水土流失严重,除少量河谷川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农作物耕种,农业资源奇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导致农民难以摆脱贫困和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物质生活匮乏,造成科技落后,形成制约西海固地区发展的恶性循环。
        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能让西海固地区人民吃饱肚子,实行移民“吊庄”政策,把该地区人民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开荒拓土,发展新的家园。迁入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南部,贺兰山西麓。而彼时的闽宁镇,还是一个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在电视剧《山海情》中一开始就介绍了这项政策实施不易:迁入地是戈壁滩,沙尘漫天,各家各户分的地离得太远、交通不便、没水没电。
        来自西海固地区的拓荒者来到这片戈壁滩,生活和盖房子的经济来源成为了一大难题。1998年10月,习近平在福建农业大学提交的《关于赴宁夏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上专门作出批示,明确提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要“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于是从福建省引进的菌草蘑菇,是闽宁镇移民最早接触到的产业。在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扮演者原型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即用草代替木头养菇,将移民生产发展引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南方的夏天由于高温不适宜菌草蘑菇的生长,却十分适合在闽宁镇发展庭院经济,而且菌草蘑菇具备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技术易掌握,男女老少都可操作的优势,对当时的闽宁镇移民来说无疑是解决了增收方面的大问题。根据《闽宁村菌草项目推广情况汇报》中描述,菇农在2000年已发展到1000户,菇农户均增收2850元。菌草蘑菇产业带领大批移民脱贫,有效解决妇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产值与移民需求的矛盾。剧中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刻苦学习养菇知识,通过养殖双孢菇获得不少收入,买了金滩村第一辆摩托车,众人好不羡慕。
        闽宁协作宛若一条蜿蜒的河流,汇聚了福建和宁夏人的情感。这条河流昼夜不眠,浸润着闽宁镇的移民,最终流向祖国这个海洋。

在协调解决闽宁协作中遇到的各类事务中,《山海情》中吴月娟的扮演者原型是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虽然戏份不多,但解决了很多大困难,比如安排劳务输出、给村民找免息贷款、帮凌教授解决飞机运费问题等。1997年,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林月婵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在西吉县调研走访时,林月婵发现,很多年轻人守在家,无事可做。在西吉县政府的组织鼓动下,她很快带走第一批西吉女工前往福建莆田的一家电子厂,鼓动和组织西海固青年赴闽务工,是闽宁协作最早开展的工作之一。这些女孩在莆田电子厂每人每月都挣七八百,剧中陈金山县长的介绍的时候说这样的收入,已经超过他的工资,金滩村村民更是懊恼大呼:“怎么只要女生,不要男生呢?”。
        闽宁对口协作进展顺利,西海固女工的表现也同样出色,很快给莆田留下很好的印象。电视剧《山海情》中,白麦苗等海吉女工所在的电子厂突发大火,白麦苗不顾个人安危冲入厂中抢救物资,她们在危急时刻的表现,不得不让莆田当地人另眼相看。而事实也的确如此,1997年,她们上班的那家电子厂宿舍楼发生坍塌,事故发生后,海吉女工没有人袖手旁观,扯着床单和被子在第一时间抢救伤员。工厂恢复生产时,女工们及时填补用工荒,迅速解决了这家企业的用工难。以后但凡西海固务工人员来到莆田,莆田很多工厂听到就很高兴,非常喜悦地予以接纳,以至于有个西海固工人生病住院了,莆田县委书记闻讯亲自赶到医院去慰问。
        对于林月婵来说,福建和宁夏的距离很短,因为都在她心里。虽然林月婵退休,但她的闽宁之情却始终不断。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有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只要碰到难题,不管宁夏还是福建,干部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先给林月婵打电话求援。所以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的号码,最多的就是宁夏的。2015年,林月婵被宁夏评为“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东西协作,闽宁携手,帮扶共建是骨骼,人的情感是血肉,二者有机地组合成今天的闽宁镇。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统领下,福建省调动起社会各界的力量。20多年来,福建过来的挂职干部、闽籍商人、支教老师、科技队员、医疗人才多次往返宁夏,闽宁镇成为他们远在西北第二个家。闽宁镇是东西协作的缩影,是扶贫的典范,福建省各界对闽宁镇的帮扶,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还带来了致富理念、先进经验和实用技术。24年来,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的奋力推动下,闽宁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积极争取结对帮扶项目,建设160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帮助宁夏培训教师近万名。不仅如此,据2020年福建省财政厅文件,仅2020年省级对口帮扶宁夏专项资金就有22897万元。
        24年过去了,闽宁两省区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引企业、育产业、惠民生,形成葡萄酒、菌草、黄牛、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移民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0元,增加近30倍。闽宁镇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633户7046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致富”,昔日杳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绿树成荫、百姓富裕的“金沙滩”,走出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路。

作者简介:周伊(1995—),湖北黄冈人,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20003)

[作者简介:周伊(1995—),湖北黄冈人,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20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