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强
朱德故居管理局 四川省南充市 637631
古语云: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浪费之风必须狠刹[N].李聚山.人民网,201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N].齐志明.人民日报,2020.]这是当今社会一大痛点,古人曾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饱含了劳动人民对粮食的爱惜之情。纵观古今,无数仁人志士都曾以身作则,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朱德同志就是历史长河中一位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展和继承朱德勤俭治国理论对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具有积极作用。
一、勤俭建国真言须谨记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内各方面的物资十分匮乏。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需要,充分的使用有限资源。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朱德同志讲到: “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们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0.]1957年朱德发表《勤俭持家》一文,再次指出:“建成一个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全中国六亿人民的一致努力,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切实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7.]1960年10月30日,朱德作诗一首,诗中写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由此可见,朱德同志始终秉持和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二、生活节俭作风须传承
反对铺张浪费是朱德同志一直坚守的优良作风。朱德同志历来主张艰苦朴素,他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处处自奉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据他的厨师邓林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同志自己,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则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则更为简单。“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来了客人,顶多让厨师简单做一两个菜,不够就上一点泡菜,从不铺张浪费。最初,邓林师傅想把朱老总的伙食搞得好一点,荤菜里的肉多放一点,朱德便告诫邓林师傅:“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青)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生活水平之上。”“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朱德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2284.]为此,朱德每个月都要亲自检查家里的伙食账本,由此可见,朱德同志即使身居高位也始终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当前我们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朱德也紧缩了自己的饮食标准。他减少了粮食定量,也很少吃肉,有一段时间干脆不吃肉,常吃一种把米和菜煮在一起的“菜糊糊”。他家里由于来往的客人多,有段时间粮食亏空了50多斤,工作人员想报请机关行政部门把短缺的粮食补上,朱德坚决不同意。一天,他亲自指导厨师做了一顿 “菜糊糊”,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他对大家说:“今天请你们吃这顿饭,是让大家不要忘记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和人民一起渡难关,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这样,他坚持和家里人一起吃“菜糊糊”,硬是用“瓜菜代”的办法,把短缺的粮食补了回来。[朱德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2285.]朱德在饮食上的节俭,不仅体现了一种习惯,更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工作从简守纪须发扬
朱德同志不仅在家里秉持和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而且外出视察工作更是严格遵守纪律和要求,从不接受吃喝一类的招待。
1957年,朱德到云南视察。开始几天,接待部门遵照朱德的要求,饭菜十分简单。后来,云南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朱德每天的伙食费用大大低于规定标准,他们担心影响朱德的健康,便要求接待部门改善伙食,做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第二天,一碗“燕窝煮鸽蛋”端到朱德面前。
朱德很不高兴,询问接待人员:“我们每天吃得很不错了嘛,群众能这样吗?为什么要弄这种高贵东西?”在得知原因后,朱德说:“这次燕窝的钱我出,下次再弄我罢你的吃!”朱德“罢吃”的,不仅仅是燕窝“这种高贵东西”。1958年,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吃饭时看见接待人员要开酒瓶子,朱德便说:“不要开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宾,不要浪费了。”有的时候,当地准备的菜多了几样,朱德就有些不自在,于是便婉转地批评道:“这么多菜!这里大概没有经过反浪费吧?”1960年朱德到四川视察,一到就说明要吃家乡饭,其他通通不要。在成都,吃烤红薯,服务员见他不剥皮就吃,关心地说:“不剥皮就吃不好消化。”他说:“不要紧,我消化得了。”[朱德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2285] 1962年,他回到阔别30多年的井冈山。井冈山人民出于对总司令的爱戴,准备了一些菜肴来款待,可是他一一谢绝了。 他提出要吃红米饭和南瓜汤,说:“井冈山的红米、南瓜,我已三十多年没吃到了,很想吃。”有一顿,南瓜没有吃完,他叮嘱说:“请不要倒掉,留着,下顿饭热一热我再吃,倒掉,就可惜了!”[朱德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2285.]1963年,朱德在广西桂林视察工作期间,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诉服务员不要丢掉。在他看来,豆腐乳的黄豆是农民洒汗水种出来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经过工人多道工序的劳动。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对不起农民和工人了。
四、勤俭持家之风须学习
朱德不仅自己不铺张浪费,他还要求孩子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朱德同志认为:每个人都要锻炼能吃苦,要有朴素的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因而朱德同志严格教育子孙,他主张:“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无论是现金和物资,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尽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尽量少用,节省下来的现金和物资,都应当储蓄起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9.]在朱德同志看来,勤俭持家不仅可以满足家庭临时开支的需要,而且能够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朱和平在《爷爷与党风廉政建设》一文中写到,爷爷反复强调:“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朱和平.爷爷与党风廉政建设[N].南充日报,2011.]朱德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每月的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杂支等项目非常细致清楚,孩子们就连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他都一一记账,甚至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在他的要求下,孩子们的生活也极其简朴,衣服总是大孩子穿了后再留给小的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鞋子通常是从军队后勤部门买来的战士上缴的旧鞋。甚至每当孩子们回到家中,朱德都要他们接替服务人员的工作,还经常带孩子们到地里劳动,学习刨地、下种、施肥和管理。他说:“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不热爱劳动,不艰苦奋斗,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1963年12月26日,朱德还给儿子朱琦、儿媳赵力平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朱德年谱[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编本).2016:1894.]正是朱德同志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公私分明的作风,给子孙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朱德曾多次对子孙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什么遗产,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在生命垂危之际,嘱咐夫人康克清把他多年来自奉节俭、自供清淡、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存款20306.16元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分文。
五、结语
一位哲人说过,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节约的古老民族。节约理念深人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这些格言中可以看出,节约既是修身养性所必须,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勤俭节约是战争年代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夺取政权后治国建国的指导方针之一,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疫情、汛情叠加,培养勤俭节约习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朱德勤俭节约之风为镜,时刻铭记朱德“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的教诲,居安思危,带头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我们要切实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当作行为规范来遵守,当作良好习惯来养成,当作高尚境界来追求,深刻地理解它,用心感受它,努力实践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以良好的党风政风,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许宏强(朱德故居管理局文物研究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