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嵩
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包括新冠疫情在内,都对图书出版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加速了出版人利用纸质图书对融合出版新业态的思考与探索。本文就如何利用纸质图书探索融合出版做了简单介绍,并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加以阐述。
关键词:纸质媒体 融媒体 新业态
近两年,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对于出版社更是雪上加霜,尤其对于渠道而言,在疫情影响下,意味着图书发货和回款等一系列问题。当下,我们的总体经济情况趋好,所以,出版社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大力度探索如何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引领出版的融合态势,目的显而易见:减少不可抗力对出版的实际影响,因为未来仍然存在无数种可能。
对于很多出版社来说,纸质图书仍然是出版形态的主体,无论数字怎么发展,纸质图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一直存在。这点貌似已经被证实,无论是从数千年的阅读传统,还是从当下科技证明长时间的数字阅读——我指的主要是各个电脑端或者手机端的阅读,给人的大脑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实,我在其他论文中曾指出,纸质图书只是出版的载体之一;数字出版也是一种当下探索的载体,作为纸质图书的补充。但是,这两种载体绝对不是出版的全部业态,就我个人看来,出版环节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编、印、发,不仅仅涵盖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人、事物、行为,只不过,围绕在这三者之间,在一定时间内要存在一定的可持续性,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融媒体。
百度百科对融媒体的概念阐释为:“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在我看来,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融媒体之于纸质出版:
第一,纸质出版是融媒体的载体之一,可以理解为一扇“门”,它的主要作用是“引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受物理因素的限制,纸质图书对于携带等方面确实不方便;同时,受控于空间,在表述上有限,这时,如何通过纸媒延伸,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感谢科技的发展,我们至少知道利用二维码进行简单的操作。二维码就可以简单理解为进入这道门的钥匙。请注意,我说的只是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的“钥匙”,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我们可操作的空间就拓展了很多,比如,对于数字出版而言,我们可以在相关的平台投放延伸的内容,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比如,通过二维码,我们可以链接到店铺,培养读者的购买习惯;比如,通过二维码,我们还可以引流到自己的微信群等,积累自己的社群,从而为接下来的产品或者活动做准备。
第二,在我们把空间拓展,延伸到“门”的后面时,可以这样去操作,但要声明的是,我本人是个策划编辑,同时也是个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而我本人对心理学的出版也十分热衷,所以就用心理学为例。
当我们出版一本心理学的图书时,如论是精神分析,还是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完形学派等,在最初最好聚焦于一点,方便形成规模效应。在纸质图书的内容完成时,对心理学的阐述只是开始。
稍微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心理学的概念浩如烟海,不光门派众多,同一门派内部也是“帮派”林立——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大体能让读者知道心理学的庞杂。对于心理学的初学者而言,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虽然学的技术很多,看的书很多,但是对于如何具体执业仍然如雾里看花。所以,我们延伸的内容出来了:纸质图书教读者如何学习精神分析或者人本、行为等学派的内容,通过链接,嫁接到一些专业的音频、视频等平台,把读者困惑的问题继续阐述。在这里,我在其他论文也提过,将纸质内容转化成类似于PDF或者其他格式的文件供阅读只是比较浅显的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围绕一个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这本纸质图书的内容。简单理解就是,比如纸质内容讲述什么是人本主义,那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以音频或者视频的展现形式告诉大家,具体利用人本主义理论的实操到底该怎么做、核心概念有哪些等等。当然,我们在选择平台上要花费心思,不同的定位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平台,并不是所有平台全方位铺展就好,相反,尽量将读者引流到一个平台上,容易形成读者的规模化、互动化、识别化。从实际来看,很多一线心理咨询师,在这块展示上的收益巨大。出版社不妨通过纸质图书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内容生产者、提供者、聚集者,弥补心理学各个流派互相之间的不认同,将各个流派的作者集中,这样,对于内容的拓展而言就有了无数种可能,对于经济效益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库存,不需要额外投入等等。
第三,在引流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做几件事:
培养读者的购买路径
我在第二点说过,就如同对内容的投入并非全渠道那样就更好,对于读者的购买路径也要加以培养。具体来说,我们在图书出版并投入渠道的时候,前期不妨在自己的旗舰店首发、预售,至于是当当或者京东都无所谓,目的在于一种惯性,一旦读者习惯了每次购买新书都在同一个位置,那么下次他在考虑购买相同书籍时,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每次新书首发的位置。
培养读者的购买习惯
对于一些精准类的图书,打折促销固然见效,但是这不利于出版社的盈利,也不利于对品牌的培养。想想LV,何时大规模促销?图书一个道理。在心理学这里,因为我们国家发展心理学较西方晚,高校心理学专业的设置少,导致市场上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人少,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就不专业。在这个背景下,大量涌入这个行业的都是非专业人士,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这个行业痴迷,但是不了解,所以对任何技术和书籍都毫无保留地采用“拿来主义”,尽管在实践中他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花钱弥补自己不足的心理。这个人群对价格不敏感,各个培训班可能耗费了他们大量的金钱,有圈内人打趣:心理学可能是一门白领的学科,没有三五十万可能连门槛都迈不过去。所以,对于图书的定价而言,他们是可以忽略的,前提是他们认为这本书有用,所以,用其他图书相似的打折促销毫无必要。
注意“大咖”引流
一线作者也代表着头部流量,如果不善于做这一点,那么融媒体的概念就是不完整的。想想影视圈的那些明星,他们的流量是怎样具有号召力的,对于心理学这些作者而言也是如此。在策划图书的同时,应该跟作者讲好后续的互动行为。我曾做一个试验,在出版前,让一些作者反复为自己的图书做宣传,无论是群还是朋友圈,或者发推文,然后做预售吊足胃口,效果非常好。对于这些懂心理学技巧的作者而言,他们本身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营销手段。尤其那些常年在外讲课的作者,如果每周末都去现场培训,那么就意味着每周对图书都有一次展示、签售、曝光的机会,对于图书品牌的传播与影响,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囿于篇幅,我仍然没有办法全面铺展,只能就一个方向阐述一些具体的做法,上面就是我对纸质图书引领出版融合新业态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1] 安杰.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
[2](瑞典)托马斯·迦得著,王晓敏、胡远航译. 品牌化思维:引爆用户购买力的十五大品牌逻辑[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
[3] 赵小明. 拆掉心里的墙[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4] 类延昊?. 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M]. 天津: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