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及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2月6期   作者:袁海燕
[导读] 本文介绍了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氮磷失衡、富营养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
        袁海燕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镇社会事业局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氮磷失衡、富营养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主要采取异位生态修复、原位生态修复以及生态合作养殖三种方法解决,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池塘养殖  环境问题  解决对策 灌云
        1前言
        快速发展的淡水池塘养殖业,随着水产养殖面积增大,使用饲料、化肥、激素等原料以及消化不完全造成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环境不利于水产养殖。为解决淡水池塘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这里作一介绍。
        2淡水池塘的养殖环境因素问题
        2.1水中多余的营养造成的污染
        传统延续下来的精养池塘,不可避免仍将对池塘污染产生影响。而且,随着养殖范围的缩小,养殖水平的提升,单位水体内承载鱼儿的数量增大。随着而来的问题,大量的投料、鱼类代谢物的增多,很大程度上都将加重池塘污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受周边污水排放的影响,未来几年水体营养化的趋势,如果不加治理的话,仍将有蔓延态势。
        2.2氮、磷失衡。氮 、磷失衡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富营养化。池塘中有效磷缺乏越来越突出,比较磷元素而言,氮元素的总量是严重超标的,氮磷元素失调是危害池塘养殖环境的重要问题。当前,池塘养殖用的有机肥,多数氮素含量高于磷素,而且使用的天然诱饵也含有过量的有机氮,这必然导致氮素含量的超标。

池塘养殖产生污染主要来源于残饵和鱼体排泄物,根据池塘养殖水体的氮循环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硝化细菌硝化速度很低,而使亚硝酸盐、氨氮浓度过高;另一方面,浮游生物生长需要的硝酸盐含量也是很少的。因此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状况相对于前期比较差。如果这些污染问题持续下去,将严重制约淡水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探索环境生态修复术,推广使用生态合作养殖,将日益受到关注。
        3淡水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
        3.1原位修复。概念上讲也是立体修复,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养殖池塘水体上层设置生物浮床栽种水生蔬菜或其他植物来改善水体环境。在水体中层通过投放生物来进行硝化作用,为有益生物提供固定场所,促其大量繁殖,从而进一步增强养殖水体中氮循环。在水体下层投放螺丝、贝类等水生动物,促进池塘营养物质的多级利用等,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池塘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提供新的归宿,使池塘水质得以稳定,并进一步降低养殖的生产排污系数。原位修复的养殖模式以“鱼--菜共生”模式,借用人工浮床种植水上蔬菜,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3.2异位修复,亦称为平面修复技术。其原理主要是把养殖废水排出养殖池塘,引入净化单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也可被循环用来养鱼。异位修复的养殖模式以循环水养殖为代表,有效利用排出污染废水,通过人工造湿地净化污染废水,经净化后的水资源用于池塘养殖。
        3.3生态合作养殖,倡导合作社养鱼。生态合作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此模式融合上述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养殖池塘水体上层种菜,养殖废水排入人工湿地,可以降低池塘排污指数,减轻净化负担,减少湿地面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实现了整个模式的收支平衡,种菜买卖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构建工人湿地的费用支出,效益好时,甚至能有一部分结余。总之,作为两种模式的综合体,是当前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环境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注重养殖技术的培训、病虫害的防治、生态环保技术的推广,现阶段可称为“信息合作”,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水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