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园传教的特点及其长效防范工作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2月6期   作者:张雷 刘东妮
[导读] 近年来,校园传教在我国愈演愈烈,而我国的校园传教防范与抵制工作仍显薄弱。本文对新时代校园传教特点进行分
        张雷  刘东妮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42


        摘要:近年来,校园传教在我国愈演愈烈,而我国的校园传教防范与抵制工作仍显薄弱。本文对新时代校园传教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校园传教长效防范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传教;思政教育;学生工作

        2016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要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阵地,防范校园传教则成为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重要一环,构建新时代校园传教防范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传教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传教,是指对无宗教信仰者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宣讲教义、 巡回布道和散发宗教印刷品的行为[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而校园传教,从广义上看,指针对高校师生的宗教传播活动;从狭义上看,则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主要针对学生进行的宗教传播行为。
        校园传教具有两大特点——政治性和非法性。
        一是政治性,政治性是校园传教的本质特征。校园传教从本质上是境外宗教势力出于政治目的开展的宗教渗透活动。当前,境外的敌对势力已把我国的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的渗透对象,他们通过发展校园非法宗教组织建立传教据点,宣扬其宗教的“普世性”,实现对我国大学生的精神控制,最终攻击与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颠覆马克思主义信仰[2]。这极大地破坏了我国校园安全,对整体政治稳定产生威胁,给维稳工作造成巨大挑战。
        二是非法性,非法性是校园传教的主要特点。当前,高校重视争夺思想政治阵地,抵制“非法校园传教”,开展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明确的是,并不存在合法的校园传教。多条法律法规表明在非宗教场所进行传教是非法行为,需要加以制止。
二、当前我国校园传教抵制工作中的不足
        (一)思政课程中的“不重视”
        一是高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思政课程是防范校园传教的主要阵地,但大多数高校未重视其防范校园传教的宣传功能,课程授课内容流于形式。二是思政课程对当前宗教问题的不重视。在当前的思政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缺少对宗教问题的专门论述,《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没有设置我国现行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于宗教信仰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论述不够系统、全面[4]。因此,学生很难对与宗教问题本身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师生缺乏相关知识
        根据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对宗教自身以及有关宗教的法规、政策了解情况的调查,“对宗教法律法规的概念较为模糊”和“从未接触过党的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生占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总数的85.7%,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宗教认知存在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不少教师自身信仰宗教,甚至在课上违反法律法规传播宗教思想。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向当代大学生传教的人员中,有1.6%为国内的中国籍教师,由于我国教师体系庞大,可见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受到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影响。


        (三)对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受到国际经济下行与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面对现实压力,大学生容易精神空虚,受到宗教渗透活动影响。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到位,学生工作者工作懈怠,缺乏对学生精神状态、生活需求的关注,间接促使了各种宗教渗透活动在校园中泛滥。
三、完善防范传教长效机制
        (一)既要做好思政课程,也要重视课程思政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正本清源作用,发挥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作用。重视完善课程设置,增强宗教内容知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特点,有侧重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与此同时,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推动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色建立本专业课程思政标准,建设本专业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制定课程思政推进计划,明确专业各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融入点、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方法等。
        (二)落实防范传教责任,切断宗教渗透路径
        落实党委责任,在党委领导下,明确校园传教的非法性与政治性,提高全体教职工政治站位,启动抵御非法宗教校园渗透联动机制,即开展党办、保卫、统战、宣传、学生、教务多职能部门联动工作。从源头上了解、控制信教人群,重点审查进入学校的新入职教职工、外教,及时了解留学生与归国的交流教师、交流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宗教信仰情况登记,了解其思想动态。主动引导校内的文化环境建设,对学校官方宣传资源与学生自主创建平台,如各类刊物、自媒体平台等,应在审查宗教相关信息上从严把握,对可能和宗教相关的社团活动从严审批。
        (三)持续加强师生沟通,切实解决学生诉求
        高校应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规划发展全方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需定期与周边同学交流,帮助党组织及时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主动制止校园传教活动,积极传播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四)开办宗教知识、政教关系通识课,加强师生的科学认识
        通过开办通识课帮助师生了解宗教的内容和本质,历史上政教关系的变化,包括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演变、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师生能够正确、理性看待宗教和校园传教避免因为知识欠缺受到居心不良者的蛊惑。
四、结语
        防范校园传教是校园安全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敌对势力的宗教势力不减反增,高校机关与师生更应依据防范传教工作机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彻底根除校园传教的萌芽。
        
参考文献
[1]宋建设.新时期校园传教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6):84-85.
[2]张永远.论构建抵御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长效机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3):387-391.
[3]何桂宏.科学无神论教育:从“物性”教育向“人性”教育的转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61-64.
[4]柴国生.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作用的思考[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25(05):61-64.
[5]李娜. 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6]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14,27(02):106-112.
[7]袁瑞林. 内蒙古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8]胡小芳.90后大学生宗教认知和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01):225-226.
作者简介: 张雷(1997-),男,吉林省,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辅导员,工学学士;
刘东妮(1999-),女,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